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坛经的智慧,无相颂菩提本自性,起心即 [复制链接]

1#
治愈白癜风的方法 http://pf.39.net/bdfyy/dbfzl/180614/6329464.html

万般烦恼皆从心里出来,万般智慧也从心里出来,所以该愁什么,该烦什么,都是自找的而已,如此简单,可就是看不明白,就是搞不清楚。

我来到这世间也有二十几载了,浑浑噩噩的,最开始的时候根据大家所追寻的方向,跟着大众的脚步前进,走了一段时间,觉得不对,不全对。比如在前进的过程中,很多人眼中只有“钱”,他们为了“钱”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这不是什么好事情。所以我更愿意自己在生活中寻找一些属于自己的答案,因此看了很多古代的书,当看到《坛经》这本书的时候,忽然有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

《坛经》中有首“无相颂”,里面有几句话说得非常不错,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这几句话让我想起六祖惠能大师作的一首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首“偈子”都在解释人的“心”,自性这个事情。“菩提”就是菩提树,传闻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觉悟自己本来的心性,因此后人便把“菩提”和“智慧”搭上钩,和人的“自性”搭在一起。

人的“自性”最难求得,我知道就在自己的“心”里,如果向外去求反而落了下乘,不见的是什么好事情。可为什么人就是求不到呢,得不到呢?因为我们有颗妄动的“心”,这颗“心”一直在波动着,不停地给自己发出错误的信号,被外界的物质欲望吸引住了,心就会罢工不干活了。

起心即是妄,心为何起,因为“妄”,因为胡思,因为不恰当的理解。比如最近肆虐的“病*”,这件事情一发生,很多人的“心”跟着紧张起来,有些人甚至借此机会谋利,而我们大众在这样的氛围里,心也跟着盲目起来了。人心一直这样,盲目从众,没有自己的想法,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这对自己而言是极其的不负责任。

所以呼吁人们要多学习,多领悟一些知识,当自己领悟了一些知识,明白事物之间的运动变化,明白自己当前应该用什么态度去面对生活,从而有利于自己生活的时候,心才算是安静下来了,才算是见到自己的本性了。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已经见到了自己的本性,比如说,这次“病*”的对抗者“钟南山院士”,他八十多岁的年龄,精气神,目标,方向等等都那么的饱满,这就是见了自己本性的人。学这些思想,不是为了逃避生活,不是说你有烦恼,看看这些经书,然后啥都不做,就在那打坐念佛,然后就能往生净土,如果真这样做,能不能去净土不清楚,我晓得一件事,你不从事生产工作,如何生存?

为了成“佛”而学“佛法”,为了“得道”而进行感悟,这个过程是值得肯定的,最起码有了方向,但是起了这个“念头”,离真正的“道”又远了不知多少距离。《道德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如果是为了学习知识,定好目标和方向,往这个方向去努力,非常好,如果为了“道”那就不能执着表面的“知识”,得实践得创新,得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领域,理解自己,这才是一条对的道路。

所以才说,净心在妄中,心中有妄想也正说明心中有净土,两个是相互存在着的,不分彼此,只要运用合适的方法,妄心便成为净心,那“贪嗔痴”便成为“戒定慧”,真正利于自己的生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