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初阶班的第一课,老师们都会跟学生说明学佛之目的,其中最常说的,便是「离苦得乐」了。从古至今,人们最害怕的,便是苦,最期望的,则是永恒的快乐。但是,若果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苦,而只是害怕苦的话,那便会迷信一些速成的方法,继而胡乱依从、盲修瞎练,结果欲离苦海,却更展转加深,终至超脱无期。因此,确实地了解什么是苦,如何超越苦,便有其重要价值了。
释迦当年在成道之后,最初向五位比丘说法,也是环绕着「苦」来说明。这五位比丘本来是在苦行林里,跟随释迦太子一起修苦行的同伴,后来太子在身体羸弱得濒临死亡之际,体悟到继续苦行下去,是不能达致解脱道的,于是毅然放弃苦行。五位比丘于是离他而去,到鹿野苑自行继续修道。待释尊于菩提树下成道后,便想到这五位昔日同修,乃前往鹿野苑,化度这五比丘。释尊跟五比丘说明,苦乐皆非成道之因,应正确地理解什么是苦,然后才能知道苦的成因,继而踏出灭苦之道,最后消灭生命之苦,达致解脱之目标。
如何理解苦?
一般人听到佛教说「苦」的时候,总觉得佛教是悲观的。为什么呢?因为人们都追求快乐、享受,虽然有时不免感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确有快乐的时刻,于是认为佛教在挖人们的疮疤,甚至有点悲观消极。
其实,佛教所说的「苦」,与一般人们所说的「苦」有很大的分别,甚至深刻很多,而对「苦」的态度更有着很大的不同。一般人是选择逃避苦,躲开它,但佛教认为与其逃避「苦」,不如正面去面对、理解苦,了解它的不实在,然后学习去解脱「苦」,这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此所以我们常常见到微笑的佛像,这正是标志着佛陀解脱苦恼后,所表现出自在愉悦的形像。
究竟一般人所说的「苦」与佛教所说的「苦」有什么不同呢?在古代佛教文字——巴利文中的「苦」字是「Dukkha」,它的意思除了苦难、痛苦、苦恼之外,还有缺陷、不完美的意思,其范围是比一般人所说的苦要大得多。如果我们说「人生是没有十全十美的」、「世事是不完美的」,这样相信大家都能比较接受佛教所说的「苦」了。
事实上,「苦」的观念可以从多方面来审察。佛教有从性质及内容来对苦作分析,有所谓「三苦」与「八苦」之说:
从性质区分:三苦:苦苦、坏苦、行苦从内容区分: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炽盛。
一般从生理上所产生的痛苦,如因生存、衰老、疾病、死亡而产生的痛苦;心理上的苦,则有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等。这种种苦都是由身体及精神所构成的生命(五阴)而出现,亦是一般人害怕面对的,很多人醉生梦死,便是要逃避这些苦痛。这些苦本身便是苦,所以称之为「苦苦」,可以说是「苦」的第一层意义。
佛教虽说世间是苦,但佛陀并不否认人生亦有快乐。在《阿含经》中,佛陀指出了人生的各种快乐,例如家庭和睦之乐、充实知识之乐、工作顺利之乐、欲望满足之乐、心灵轻松之乐等等。面对人生之乐事,佛陀并不鼓励一般人的享乐态度,一般人对于乐事多半是心境动荡的,而且往往没有计较乐事之后所带来的结果。
人们总是希望快乐能够持久下去,但很多时却是不可能的,快乐总是很快地过去了;相对来说,人希望苦痛快些过去亦不可能的,苦痛的感受总是挥之不去。于是在记忆中人生总是不如意事多了。
佛陀说过,一切事物都会经历「出现、发展、变化、坏灭」四个过程,简称之为「生、住、异、灭」。换言之,一切存在的事物,都会朝向它本身最终消失的方向而前进。站在一切现象都朝向坏灭的方向来说,苦的意义即是「坏灭」。正如每一个人都不免朝向死亡的终点一样。
为什么事物会流向「坏灭」的方向呢?这是因为一切生命与事物,都不能够自己主宰,是随着条件转变之时变质,人如是,事物亦如是,总是因应着时间的迁流而变化,所以佛家说「无常」即是苦,这个「坏灭」义便是佛家所说的「坏苦」,也是「苦」的第二层意义。
佛教说「生命是苦的聚集」,正是指这个人生所面对不可逆转的无常过转。可说是什么人都不能避免,有生命存在便会面对这个情况。但是,如果这些现象是不能避免的话,那么,佛教要灭除的是什么的「苦」呢?要离开的是什么「苦」呢?
这原来就是最深层的「苦执」,这即是说在这个无常变化的身心组合上,我们执取着它,执着它以为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由执着自我的缘故,所有行为都是从满足自我出发,但因世事无常,不能控制,每多事与愿违,于是便出现种种忧悲恼苦的人生现象了。所以佛家说出了「有受皆苦」的感叹,即是凡有执取,必生苦果,这是从佛教角度说的,即是在未解脱的众生而言,一切在无明约制下的生命必然是苦。这称之为「行苦」,是「苦」的第三层意义。
这个「我执」是不实在的,却是根深柢固的潜藏在生命的深层,佛教要灭除的就是这个「我执」,要解脱的就是由我执而生的系缚困扰。
虽然佛教说出人生种种现象,但佛教徒并不是消极、悲观、颓丧、忧愁、悲哀的一群,相反地,真正的佛教徒是最开心的人,他不会恐惧,亦没有忧伤,只会是安详宁静,处之泰然,因为他能够如实洞见到生命的真况,亦知道解脱苦恼的方法与途径,他确信自己能够循着这条道路,走向彻底解脱苦恼之门。
佛陀之所以称为「佛陀」,就是他完全清醒了,具备清晰的觉察力,正确地认识到身心的结构,彻底解脱了对身心的执着,由此成为真正自由自在的圣者。所以佛教徒是充满轻安愉悦,了无牵挂的。原始佛典中很多地方都记载着无数弟子在得道解脱后的欢欣快乐情况。
因此,我们若能够清楚了解身心的构造和苦执的生起,是可以帮助祛除忧悲恼苦,达致苦的解脱。佛陀曾经说过:
「凡是真正见到苦的,也必见到苦的生起,也必见到苦的止息,也必见到导致苦的止息之道。」
因此在真切了解苦的意义(知苦),便可追寻苦的根源(断集),了解苦的不实,可以断除(证灭),再针对自身的情况,作出奋进的努力(修道),使出现苦的因素消除,便自然会离苦得乐,得到解脱的自在。
如何超越苦?
苦痛的来源,是来自我们对于五蕴不如实的认识。尤其是执着身体为真实的我,一般人面对身体种种变化不如实认知故,当面对着色声香味触的刺激,便生起快乐或痛苦等感受。若生起乐受时,便会起贪着心迷恋;若生起苦痛感受时,便会起瞋心而抗拒。即使处于不苦不乐的中性感受时,也因不明了而致浑沌迷惘,终致受到贪瞋痴的驱使,而不能自拔。加上我们的身受与心受,互相展转增上而加强作用,就如我们中了两枝*箭一样。如佛陀在《杂阿含经》中说:
「譬如士夫,身被双*箭,极生苦痛,愚痴无闻凡夫亦复如是。增长二受:身受、心受,极生苦痛。所以者何?以彼愚痴无闻凡夫不了知故,于诸五欲生乐受触,受五欲乐,受五欲乐故,为贪使所使;苦受触故,则生瞋恚,生瞋恚故,为恚使所使。于此二受,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生不苦不乐受,为痴使所使。为乐受所系终不离,苦受所系终不离,不苦不乐受所系终不离。云何系?谓为贪、恚、痴所系,为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系。」
由于不能如实了知身心的集起、寂灭、爱乐、祸患、出离等情况,于是便为贪瞋痴所驱使。佛陀因此教示弟子,在面对着身体上的种种苦痛时,不应忧悲怨恼、啼哭号叫、发狂呻吟。而应该在此时,努力使自己只生一种受,这即是只起身受,不起心受。这就好像我们被*箭所伤害时,只中一箭,不中第二枝箭。佛陀在《杂阿含经》中继续说:
「譬如士夫被一*箭,不被第二*箭,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为乐受触,不染欲乐,不染欲乐故,于彼乐受,贪使不使。于苦触受不生瞋恚,不生瞋恚故,恚使不使。于彼二使,集、灭、味、患、离如实知,如实知故,不苦不乐受痴使不使,于彼乐受解脱不系,苦受、不苦不乐受解脱不系。于何不系?谓贪恚痴不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不系。」
能够只生身受,不生心受的话,便不会被贪瞋痴所驱使,于是从而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这即是说明,凡夫与圣者在面对六境之时,都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等三受。圣与凡之差别,就在于圣者对五蕴能如实知的缘故,便只会生身受,不会被贪瞋痴等烦恼驱使而生起心受,于是便不会被第二枝*箭射中了。
但如何能够只生身受,不生心受呢?《杂阿含经》中,舍利弗便把佛陀教示弟子的「于苦患身,修不苦患心」的方法演绎出来:
「多闻圣弟子,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实知已,不生爱乐——见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恼苦生。心不随转恼苦生已,得不恐怖、障阂、顾念、结恋。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
能够如实正确认知身躯的集起、寂灭、爱乐、祸患、出离等等,便不会生起对身体的爱乐心,不会执着它是「我」,或是「我所有」的。于是当身体衰老、患病、痛苦时,便不会转生恼乱,由此而不会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身躯如是,感受、思想、意志、心识等等也是一样,如实了知它们的无常、非我、非我所。
要锻炼出对身心现象如实觉知,这便要依四念住的方法来下功夫了。佛陀在晚年常常教诫阿难说,若能够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便能够克服愁悲,灭除苦忧,证见解脱。当然这是要我们奋力精进不懈,在行住坐卧的生活过程中,切实奉持佛陀的训示,改造我们的身口意等行为,从八正道的修习而踏上解脱之途。这才可说是真正的「离苦得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