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佛教如来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吗看完恍 [复制链接]

1#

提到“如来佛”,应该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我们常常会在一些佛教题材的影视剧中,看到或听到。因为“如来佛”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所以很多人可能会潜意识地认为“如来佛”就是佛教里边地位最高的佛,甚至常常将其与佛陀释迦牟尼佛混淆,这就大错特错了。本篇文章,小编就来和大家说说“如来佛”和“释迦牟尼佛”的区别,希望大家受益。

首先,小编要在此澄清一下,佛教里是根本没有“如来佛”这一尊佛的,一些影视剧在塑造角色上有时是不够严谨的。“如来”和“佛”都是对佛陀的称号,是佛陀十大称号中的两个。佛有十大称号,分别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十大称号,都是用来对佛陀的尊称。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经文中也常常提到,比如《楞严经》里说的: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境虽心转,不为外物所动,便达到如来的境界。如来,指人的清净自性,真如自性。“佛”即世间大觉悟者,福慧两足尊,世间最有觉悟的人。

而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出生在古印度,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国王净饭王的儿子,其母亲是摩耶夫人。佛陀出生时便与众不同,天女散花,一出生便会走路,他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了句: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佛陀在出生七日后,他的母亲便离世往生了,佛陀由其姨母抚养长大。佛陀年纪轻轻便技艺超群、才思聪慧,无所不通。

他本在王宫里过着优越的贵族生活,然而在几次出宫经历后,佛陀发现百姓的生活实在太苦,看到了人世间太多的生老病死、生离死别,而他自己却无力改变,为了寻求究竟的解脱之法,佛陀毅然决然选择放弃王子身份,出家修行。同时也放弃了对妻子、儿子的眷恋。

佛陀于29岁出家,修行6年,35岁证法,修成正果,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在出家苦修的6年里,佛陀饱受身体上的饥饿,以及小人的迫害、伤害,身形消瘦。他开始悟到,身体虽然是假相,但是修行应“借假修真”,才能成就。于是,他接受牧羊女的乳糜供养,恢复了体力。并在菩提树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进入禅定,了通三世因果,觉悟成佛。

佛陀成道后,开始组建僧团,弘法利生。佛陀时期,佛法最为兴盛,愿意听闻佛法的人也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皈依佛门、听闻正法,成为佛弟子。佛陀最有名的十大弟子,其中以多闻著称的阿难尊者和以苦行第一著称的“大迦叶尊者”,是佛陀的左右两胁侍,我们一般在大雄宝殿看到的佛陀身边的两位侍者即是如此。

佛陀弘法45载,于80岁进入涅槃,为保佛法不被破坏,佛陀命弟子阿难尊者将佛陀所说诸法以经文的形式记录下来,以流传后世。我们现在看到的佛经开头的“如是我闻”,就是阿难尊者遵照佛陀遗训所写,意思就是:这是我听佛这样说的。佛陀一生伟大,出生、成道、涅槃,皆有诸天赞叹,无比殊胜。

其实,佛陀早在过去无量劫前时,就已被过去佛“燃灯古佛”授记为佛,来此娑婆世界教化世人。我们信佛,不是崇信某尊神灵,而是发现自身佛性——清净慈悲。如《六祖坛经》里所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佛是过去人,人是未来佛。若我们用心精进修行,觉悟人生,发大愿力,也是能够成就如佛一样的智慧和成就的。

以上就是对“如来佛”和“释迦牟尼佛”的简介,若有疑问,可留言评论。感恩阅读与分享,祝您法喜充满、六时吉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