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坛经行由品之渐顿起源 [复制链接]

1#

既然讲到渐顿起源了,此处讲的现行流传的“渐教”与“顿教”之名的起源,非实质意义上的渐顿起源。

为了以示区别,先讲一下实质渐顿的起源:实际上从佛法诞生的那一刻就存在渐法和顿法,佛法的诞生远在佛经诞生之前。渐法是通过漫长的修行去得到佛果,顿法就是一刹那得到佛果,其实不是佛法有别,而是佛法随缘而化,非一直持渐法,也非一直持顿法,佛不持法,随缘而来,缘尽而去,缘长则渐,缘短则顿。

历史上大多数用的是渐法,为什么?世人常着,常不纯,需要修丢自己的着,让自己慢慢接近纯,而修的时候往往用的是有为法,反而会约修越远,越修越着,这时就要用顿法了,需要祖师点拨了,而祖师又不常有,即使有了也常不识;所以就渐修很长,长到一辈子都解脱不了。渐法其实就是佛门常说的“小乘”,通过阅读大量的佛经去修正果,反而被经书所束缚,而不可自拔。

顿法其实只是一刹那,是渐法的最后那一指点,刹那得正果;也是本就很纯粹的人,得指点,刹那得正果的佛法;顿法其实就是佛门常说的“大乘”。

佛法本无顿渐之别,修行常用渐,成佛必用顿。现世有大小之争,执大以为大,那是自大;执小以为小,那是自小;佛法无大小,随缘而来,缘尽而去。非来即小,去即就大,看缘而已。

言归正传,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首先从形式上看,慧能是改了神秀的逻辑关系;那如果是慧能先作偈呢?神秀也会改慧能的逻辑关系。因为心中有渐,即不识顿;但心中有顿,却能识渐;好比心中认为不可能,是看不懂可能的存在;而心中已有可能的,一看就知道为什么不可能。

其次从作偈自性看,神秀是继承了弘忍所教的修行方法,有样学样,师傅怎么教,就怎么做;是个优秀的好徒弟,考试满分类型的;但不能成为好师傅,因为师傅所传因时因地,已成为过,不可着;如果还是用师傅那一套,用在另外的时空中,是不匹配的,因为没有完全一样的时空,时空常常变化。慧能如果考试的话,估计是零分,先不说目不识丁的问题,是因为心中无偈;但慧能可以成为好的师傅,因为心中无偈,而能因缘而偈。

最后从境界高低看,神秀的偈,是佛也会这么讲;慧能的偈,是佛也会这么讲。佛什么话都讲,但依的是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