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云中吟系列正心 [复制链接]

1#

“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意无不诚,而心可正矣。

正心者,盖有二义。

其一,指公正无私之心。初见于《管子·任法》:“夫爱人不私赏也,恶人不私罚也,置仪设法以度量断者,上主也。爱人而私赏之,恶人而私罚之,倍大臣,离左右,专以其心断者,中主也。臣有所爱而为私赏之,有所恶而为私罚之,倍其公法,损其正心,专听其大臣者,危主也。故为人主者,不重爱人,不重恶人。重爱曰失德,重恶曰失威。威德皆失,则主危也。”

其二,使人心归向于至善之心。语出《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其齐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圣人之治天下,皆正人心修其身以为根本。此段文字,由天下之远,反溯之于其国、其家、其身、然后谈及“正其心”,而及于致知,盖大学之道必先知而后能行。

何以“正其心”?盖孔子之言,而曾子继而述之,以存古圣教人之法也。故此段文字实是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发挥,余早年与诸小友学习《大学》曾言:一篇大学千余字,实际上都是在讨论“明明德”、“止于至善”一事。

然,何以曰“正”,《说文》:“是也。从止一以止。”守“一”以止即是正,不邪即是正,“止于至善”即是正。]

止于至善。

佛法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禅宗兴起,“心法”始明。愚下虽读诵佛经不堕,但对于“正心”的问题,佛经中却也有大量的文句:

在《大佛顶如来蜜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中,佛陀告诉阿难说:“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究众)生(各)类(根)本。”反复九次提到“凝明正心”,曰:“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对于“凝明正心”,南师怀瑾先生解释说:“凝则不动摇,明则不疑惑,正则不邪念,如此用心,即为定慧相资,故外魔不得其便也。”

《法句譬喻经》也谈到“正心”,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名叫萨遮尼犍的人,才明多智,被认为是国中第一,但他高傲自大。他听说佛很有智慧,就跑去问佛陀几个问题,想要为难佛陀:

第一个问题是:“何谓为道?”

佛陀回答说:“常愍好学,正心以行;唯怀宝慧,是谓为道。”

[余读此句时曾闪过一个念头:“常愍好学”学的究竟是什么?当然是学“明明德”;“正心以行”,正的究竟是什么心?其心究竟如何是“正”?遂自思曰:“止于至善之一心”即是“正心”。]

第二个问题是:“何谓为智?”

佛陀回答说:“所谓智者,不必辩言;无恐无惧,守善为智。”佛陀所言“守善”之“善”当做“至善”解。

第三个问题是:“何谓为有道?”

佛陀回答说:“所谓有道,非救一物;普济天下,无害无道。”意思是:所谓有道的人,并不是救一物就是,而是能怨亲平等普救天下众生,甚至不去伤害无道之人,其心行止于至善。

宋明时期,因程颐、程颢二程及朱子所因袭,始以正心为本,提倡孔孟“正心诚意”的道德修养方法和境界。诸儒认为,正心,指心要端正而不存邪念;诚意,指意必真诚而不自欺。认为只要意真诚、心纯正,自我道德完善,就能实现家齐国治、天下平的道德理想。此为后儒所推崇。

宋代程颐说,进修之术,《遗书》:“莫先于正心诚意”。对此朱熹赞之为“万世学者之准程”。

王守仁以为“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故强调“意诚为心正”的前提,曰:“意无不诚,而心可正矣。”

至此一时期,“诚意”、“正心”之学,在诸儒之发扬下,或有相当心得与成就。

王阳明后而有明代王门七派中“浙中派”创始人王畿,对于“正心诚意”之说,则认为以先天与后天区别正心与诚意,说:“正心先天之学也,诚意后天之学也。”认为“心本至善”,而“吾人一切世情嗜欲,皆从意生”,“始有不善”,故须在“先天心体上立根”,则“意所动自无不善”。

而学宗王阳明、开创蕺山学派的刘宗周,则强调“心之主宰曰意,故意为心本”(《学言下》。认为“意”是至善无恶的,主张“不沿良知而揭慎独”。此类之论,延续至今。诸家学术则是望文兴叹,不知所云了。

对于“正心”一说,南师怀瑾在《原本大学微言》中也已说明,愚下认为此书最为究竟,但读南师书前,建议诸公可自行诵读《大学》原文数百遍,再行参读,自会有大收获。(文图/善业文化)

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