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与《华严经》同属大乘经典,如据梵文完全译出,则有一百十二卷,六十一品。鸠摩罗什三藏法师于公元四百年左右,在长安译出诸经、论、律藏。当时秦王姚兴乞受菩萨大戒,仅闻知有《梵网经》,而没有翻译弘传。
相传是什公法师凭记忆口诵,道融笔受,译出的《梵网经》。可惜的是译出《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以后,经文词句还未来得及修改润色,什公就示现圆寂了。幸好当时什公门下的道融、道颖等三百余人欢喜读诵《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于是即依此下半品为秦王姚兴传受菩萨大戒,并且还抄写了八十一部《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流通于世间。
现在藏经中所称之《梵网经》,即是此《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又名《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此经又分上、下卷。上卷为释迦世尊于第四禅天,接引大众到莲花台藏世界紫金刚光明宫中,台上卢舍那佛先后对千百之释迦及华光王大智明诸菩萨,广说十住等三十心及十地之法门。其说者、受者皆是圣人。
下卷为释迦世尊受持卢舍那佛说心地法门以后,从莲花藏世界来到娑婆世界,十处示现成佛说法后,在阎浮提菩提树下,说卢舍那佛所开示的十重四十八轻之菩萨戒法。此戒法即是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饶益有情戒。
因此,下卷称之为菩萨戒经。自天台智者大师与贤首法藏大师皆未为上卷作疏,而专疏此下卷,定名《梵网经菩萨戒本》,作为我国传授菩萨大戒通用之戒本。而其大意有五。
1、具体可行的菩萨戒:即梵网经菩萨心地戒,此戒本具有十重四十八轻戒,乃有甚深微妙之理,是规定出家和在家的菩萨哪些应该作,哪些不应该作之具体的生活规律,它重视在切实可行的修行实践。
2、平等共摄一切众生:经中曾说:“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说明众生与佛同样具有平等的清净觉性,众生所以成为真佛子,菩萨之所以能成佛者,其根本的原因皆在同具之佛性,其成就皆在能够受持此菩萨大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大觉之位,故此戒名菩萨戒,也叫佛戒,又名一切众生戒。
3、慈悲心与孝顺心为持戒的根本:戒相虽分为十重四十八轻,而受持之根本内容,都离不开慈悲心与孝顺心,乃是这一戒本的最大特色。慈悲为菩提道之根本,慈悲即佛教基本教义。梵网经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戒中,有多处提到孝顺心,而且重、轻诸戒皆以孝顺心贯彻其前后始终。如十重戒之第一戒与第十戒;四十八轻之第一戒与第四十八戒,皆举出孝顺心。所以佛教行孝,则上对诸佛,中对父母师僧,下对一切众生平等普及。本经戒中说之甚明。
4、意犯为结罪之主要条件:此菩萨戒相条文,对于违犯之成立,皆以有他故意,为犯罪的主要条件。故其戒相条文常用“若故”来说明,“若故”是设若和故意的意思。故意去做如何如何,便犯重罪或轻垢罪。犯罪能否成立,以有无故意犯罪为判断。所以,心地戒以心意为主犯,亦与世间的刑法,立法意旨完全符合。可是此戒法出现于世,仅就释迦传授时算起,已有二千余年,故世间的刑法,或亦受其影响。
5、菩萨戒本与时空:此菩萨戒本,就时间而言,它是适用于无量亿劫的戒法。我们不可以说某一时代之所宜或不宜而评论。又就空间言,此戒本是适用于大千世界无量数的国土。其国土受戒者,风俗习惯不同,知识根机个别。在我们看来是难行、难信的戒法,而殊胜国土的受戒者,或则认为是平常轻松的事。由此可见,此戒本非为一时一地所制,乃是通用于大千世界的无量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