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食俗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
立冬时,我国有“迎冬”“补冬”习俗。立冬与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是个重要的节日,皇帝有出郊迎冬的仪式,并赐群臣冬衣,抚恤孤寡。立冬前三日,掌管历法祭祀的官员会告诉皇帝立冬日期,皇帝便开始沐浴斋。立冬当天,皇帝率领三公九卿迎冬,回来后还要大加赏赐,以安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在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我国南方,立冬之日,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中国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人们爱吃饺子。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农历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则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立冬习俗体现了人们追求身体健康、阖家幸福的美好情感,也给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从健康的角度来说,立冬是进补的好时节人们在饮食调养方面,要少食咸,多吃苦味食物。减咸增苦,可补肾固精。在饮食养生方面,中医学认为应少食咸,多吃点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从医学五行理论来说,咸胜苦,肾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适合选择的食物包括芹菜、莴笋、生菜、苦菊等,这些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多种医疗保健功能。
冬至食俗
古时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乃上天赐予的福祉,所以这天多休息:*队整训、边塞闭关、商旅停业、朝廷不理事、官衙放假、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做客,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冬至亚岁宴”的名目甚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
“吃冬至肉”是南方冬至扫墓后同姓宗族祠堂按人丁分发“胙肉”的古老食俗。肉有生、熟两种,分时有许多规矩,但会优先照顾老人在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龄段,数量依次递增,以示敬重。冬至肉用祠堂公积金或富家捐款购置,族长主理其事。“供冬至团”也见于江南。冬至团是以糯米粉为面团,内包肉、菜、糖、果、豇豆、赤豆沙、萝卜丝等蒸成。主要充作供品,也可赠送亲邻或待客,是冬至亚岁宴上的必备食品
馄饨是北方的冬至食俗,《燕京岁时记》说:“(冬至)民间……唯食馄饨而已。”《帝京岁时广记》说“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馄饨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之所以选用馄饨拜冬,是因为“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
腊八节食俗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据说腊八粥源于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
他疲惫不堪地走下山,坐在河畔,向村人乞讨。村中一牧牛女子,用体盂煮牛奶给释迦牟尼吃,使释迦牟尼很快恢复健康。佛教兴盛以后,为了纪念这件事,就规定这个日子为古印度人民“斋僧”和救济穷人而施舍饮食的日子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人们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
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作“佛粥”
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口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的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又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
未完待续……
这里是你的移动文学图书馆: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本号是一个传播传承纯文学的平台,拒绝网络爽文“小说”!
阅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