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5所有法门都是净土宗的前方便 [复制链接]

1#

点击下面的小喇叭收听

主播:佛颖

《观经概说》:45来自都市微观

接下来的“发起序”内容有七个因缘。“发起序”是叙述引起说这一部经的种种缘由,此序分成七节,叫作发起序七缘。

第一节“化前序”。“化前序”就是“发起序”七缘中的第一缘,也就是刚刚所念的那段经文: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所谓“化前序”,就是举出《观经》教化之前的情境作为序文。

《观经》是释尊在中印度摩揭陀国宫中对韦提希夫人所说,并不是在灵鹫山所说。

又当时在场的也没有一千二百五十位的比丘众与三万二千的菩萨众;同时,经文之中所说的“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并不是在讲说《观经》的时候,也不是在讲说《观经》的事情,而是举出讲《观经》之前的情境。

因此,这段经文善导大师就作为“化前序”。

善导大师这种区分方法,是非常好的,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们了解它的前后因缘,了解《观经》这部经的难得,是有种种因缘,而且等待了这么久,才能够开讲出来,也显示出阿弥陀佛在《无量寿经》所讲的救度众生的法门,救度的对象是怎样的对象,就是像韦提希夫人这样的博地凡夫。

那韦提希夫人代表谁?代表我们。

另立“化前序”之用意,在于标明,开展真实教化之前所说的一切法门是方便教法。所谓的真实教化,是哪一宗呢?是净土宗;真实的法门是什么法门?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法门。

善导大师是把释迦牟尼佛在讲《观经》之前(当然《观经》就包含《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净土三部经)所说的一切教法,统统看成是开展《观经》教化的一种前方便。

善导大师认为《观无量寿经》“化前序”的这段经文,就是在说明这个事实。

这一段经文,从远的来讲,是在叙述释迦牟尼佛自从成佛以来所说过的一切的经教;从近的来讲,是在开示《法华经》的状况。

释尊从前所说的法,简单地说,都是为了宣讲《观经》的引诱方便,一直以来机缘还没成熟,但是现在机缘成熟了,说这部经的时机终于来到了。

为了让我们知道这一些顺序,所以阿难尊者说了这一节“化前序”。在这里,阿难尊者也暗示,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是在灵鹫山上向一千二百五十位声闻,以及三万二千位的菩萨说《法华经》。

《法华经》被称为出世本怀的经典,可是讲这部出世本怀经到一半,中途竟然搁置下来,去到王宫讲《观经》,说明《观经》的重要性、紧迫性,救度众生的利益广大圆满,岂不是重要超过《法华经》?也显示《法华经》的本怀要假藉《观经》才得以实现。

《法华》好比一种理论课,而《观经》是实习现场。释迦牟尼佛正是这样显出《观经》才是本怀中的本怀。

从三乘导入一乘的《法华经》切换到五乘齐入的报土的《观经》,就是这么微妙。显明《法华经》的内容必须加入《观经》弥陀救度,法华意趣才圆满。

有一首偈说:“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这一首偈,是在叙述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的次序与经过。

“华严最初三七日”,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以三七日说《华严经》。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在正觉大菩提树下成佛之后,最开始所讲的是《华严经》,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菩萨,时间是二十一天。

“阿含十二方等八”,以十二年时间讲《阿含经》,以八年的时间讲《方等经》。

“二十二年般若谈”,以二十二年时间讲般若的经教。

“法华涅槃共八载”,最后,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灵鹫山上,为一千二百五十位声闻,及以文殊菩萨为上首的三万二千位菩萨讲《法华经》与《涅槃经》。

这是释迦牟尼佛接近涅槃的几年间,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从七十三岁之后讲《法华经》《涅槃经》,还有《观无量寿经》这一些经典,总共有八年。

这一首偈是以天台宗的判教来讲的。天台宗智者大师判别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教理为“五时八教”,“五时”就是这里所讲的“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这是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讲经次第,共有五个时段,所以叫作“五时”。

“八教”,就是“化仪四教、化法四教”。“化法四教”就是“藏、通、别、圆”,“化法四教”就是“顿、渐、秘密、不定”,这是以天台宗的判教来讲的。

天台宗的判教内容,正好可以说明都是净土宗的前方便。也就是说,天台宗这里所讲的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都是为了开讲《观经》的前方便。

一代化前。有一个论题叫作“一代化前”,这是净土宗学的一个论题。

所谓的“一代”是指一代教,亦即释迦牟尼佛一代之间所说的所有经教,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一辈子当中所讲的所有的圣道法门的经典。以经典来讲,就是刚刚所讲的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这一些经典,叫作“一代教”。

因此,所谓“一代化前”就是释迦牟尼佛一生之间所说的圣道门的、自力的、难行道的这些所谓修行法门,以这些作为教化净土门《观无量寿经》之前的一个序幕。

换句话说,圣道门所有的经教,都是作为宣讲净土教的阶梯方便;总之,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八万四千圣道法门,都是净土法门的前方便;在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中,则称为“要门”,也就是《观无量寿经》里面所讲的定善十三观,以及散善的三福九品。

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经典,不出定散二法,“定”的方面,要有禅定的功夫才能显现出佛性;“散”是基础性的,也就是废恶修善,这定散二法都是净土门方便的“要门”。

讲这些“要门”的用意是什么呢?意在调机诱引:调熟众生,使他能够具有成熟的机缘与足够的善根信受弥陀的救度。

所以,所有的法门,都是净土宗的前方便,都是为了引导众生最后信受弥陀的救度,专称弥陀的佛名。

所以说,“一代化前”——释迦牟尼佛一辈子讲的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都是为了进入宣讲净土宗三部经典《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的前方便。

一般都把“证信序”中“一时佛在……,为大众讲什么内容”,都归入为“证信序”,但善导大师看出这一段不是《观经》的“证信序”,而是“发起序”,亦即释迦牟尼佛成佛以来,就一直在等待、发起讲《观经》的机缘,因此这些都是铺路,都是前方便,都是过程。

善导大师这一种区分与解说,有别于其他的大师,是非常特别的。如果了解这一部《观经》的教理,乃至了解净土宗三部经的宣讲时机及其次序与过程的话,就会对善导大师这种区分,非常地认同,非常地肯定、赞佩。

因此,《观无量寿经》最后,释迦牟尼佛不流通十三种定观,也不流通三福九品,而是流通“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到最后是持佛名号,不是观佛相貌,因此善导大师就下了一个决定性的按语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01

概略介绍十四点

02

常以净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辉

03

观经是什么时间说的

04

为何要讲观经

05

阿阇世禁父囚母,传奇*变引出一部无比伟大的经典

06

阿弥陀佛所要救度的对象

07

《观经》梗概

08

《观经四帖疏》缘起

09

《观经四帖疏》合乎佛心合乎佛愿

10

佛法的精髓就是一句佛号

11

《观经》概说讲了八个主题

12

阿弥陀佛本身就是除苦恼法

13

一经二会,主要是为凸显“五乘齐入”

14

佛说《观无量寿经》的六个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