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兴国寺释妙觉
一些不明事理、喜欢依相说相、武断定论的人看到佛教寺院里供奉佛像,善男信女在泥塑木雕佛像面前磕头礼拜,便判定佛教是搞“偶像崇拜”。其实,世界上没有比佛教更不崇拜偶像的教义了。《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一中,释迦牟尼佛如是讲:“复次,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世间别无佛,心性是佛陀。因痴变凡俗,无痴轮回尽。”
佛教和其他宗教的根本不同之处便是不搞偶像崇拜。佛陀弘法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无数,无一不是在教导世人做自身命运的主人,唤醒自性的佛陀。
佛陀再三告诫弟子们,要依自心清净为岛屿,依正法为岛屿,做自心明灯,不要在外试图做任何的寻伺。在南传《羯腊摩经》中记载着佛陀对弟子们精辟警示的教导,以反复重叠句呈现,其中就有两条:不可因演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他是导师,就信以为真。在佛陀揭示的宇宙真理中,无有任何所谓的偶像崇拜之说。佛法修行的重心不在于一个“信”字,而在于行者亲身当下的现观和执行,面对一切概念都要有亲身实证的精神,也就是说要确定了解心的力量,也要了解心的能量,用心去行动落实方才利于成就。
那么为什么佛教中要供奉佛像呢?首先我们要追根溯源,了解佛像的起源。
(一)佛像的起源
佛教起源于印度。在佛教创立之初,佛教徒们认为佛陀是大智大觉、完美无缺的圣人,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不能同普通人一样随便塑造形象,有着“佛像不可显现”的传统思想。在早期佛教艺术作品中,佛教艺术家们一般用佛的脚印、莲花座、菩提树等表示佛的存在。
佛陀到忉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许久都没有回来,大家十分想念他,时常谈论佛陀的声音、容貌,很希望早日见到佛陀。憍赏弥国的优填王也很思念佛陀,就请了一位曾经见过佛陀,对他有深刻印象的雕刻师傅,用上好的旃檀木,精细地雕塑出佛陀的模样。佛像完工后,放在宫里供养。优填王天天向佛像行礼,思维佛陀的教诲,好像佛陀就在身边一样。过了三个月,佛陀回来了,看到佛像,称赞说:“好啊!佛陀入灭后,信徒可以供奉佛像,纪念佛陀,思维佛陀的教导。”这就是佛像的起源。
(二)佛像的表法寓意
不同的佛像和不同的法器,乃至于佛教的一些不同信物,事实上是在整个佛教发展历史当中,契合不同因缘有情的根器而生发的产物。这只是引人入胜、导人修学的方便器具而已。寺院里雕塑的佛菩萨像可以使人生起见贤思齐、仰慕效法之心。
寺院里的塑像均有表法的作用。如一进山门,第一眼看到的是笑眯眯的弥勒菩萨,就是告诉我们:你想学佛吗?先要学会笑脸迎人,不能发脾气,想看到别人的笑脸,就要先对别人笑;再看他的肚子很大,代表心包太虚,无所不容,无可计较。旁边的护法是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教育我们要对国家、对社会负责尽职;南方增长天王告诉我们智慧要增长,德行要增上,学问要深广,才艺要健全,能力要具足;西方广目天王教我们要善用眼根;北方多闻天王教我们要善用耳根,就是要我们善于学习,取长补短,虚心接受各方面的意见,不要主观武断、自以为是。
寺院各殿里供的诸佛代表我们的性德,代表本体,代表真如本性。菩萨、罗汉代表修德,教育我们要成佛必须真修行。如,四大菩萨表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观世音菩萨是大慈的化身,表慈无量,寓意修行者当具包容、宽厚、柔韧之性德;地藏王菩萨是大愿的化身,表悲无量,寓意修行者当具纯净、仁义、接纳之仁德;文殊菩萨是大智的化身,表喜无量,寓意修行者应具欢悦、乐受、增上之慧德;普贤菩萨是大行的化身,表舍无量,寓意修行者应具无我、利人、觉他之行德。佛教的造像皆是德能、智慧和真理的启发,不可与神祇相提并论,更不可像瞎子摸象那样乱说是搞迷信。
礼拜佛像的意义,在于佛像所象征的真理,而并不在于偶像本身。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国家不设国旗来激发国民的爱国心,悬挂开国元勋的肖像来启迪国民的仰慕心情?
-未完待续-
愿一切见闻欢喜奉受实修者
福慧增长德业资粮速具足
早证菩提圆证道业成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