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看好 http://www.yunweituan.com/话说释迦牟尼从苦行林走出来之后,接受了牧羊女的奶酪恢复了体力,又在恒河里清洗了身上的污秽,上岸之后,就找到了一棵菩提树,并在菩提树下打坐,还发誓不开悟就不起身。
后来的情节大家都知道了,那就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打坐了七天,最后证悟成佛。那么,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到底具体获得了什么呢?
一开始,他在菩提树下打坐,就是想找到自己一直在寻求的东西,那就是解脱之法。
那么,他到底获得了哪些解脱之法呢?
归纳起来,无非就是缘起性空这四个字。看起来只有四个字,但缘起性空的内涵是无比广袤的。
其中的“缘”就是因缘,也就是因果之间的关系。什么是因果?原因和结果而已,而“缘”就是从因到果这个过程里的外部因素。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就领悟到了“缘”的内涵,将其总结为内因外缘和亲因疏缘两个部分。
所谓的内因外缘,也就是“因”是主观因素的,而缘则是客观存在的;而亲因疏缘则是指重视内心的修养,忽视外部的干扰。
“性空”的含义就更广泛了,可以说是包括世间的人、事和物的一切。
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本书,之所以成为一本书,首先就得有纸张、印刷和装订这些过程,但更少不了作者写作时的观点思维与表达。
而只有上面这些因素就是一本好书吗?从作者的观点思维表达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书本,这个过程里很多看不见的因素,都决定了一本书最终的成就。
从无形的知识到白纸黑字的过程,纸张是从树木而来,而树木却又离不开种子、土壤、阳光和雨水。
可以说,一本书的形成,几乎就涵盖了浩渺的宇宙,更何况作者思维的那种博大和不可预知?
再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具体的事物,就像一支笔吧,在我们的脑海里就会出现一个长条状的,或黑或白的、一端尖锐的、能汲取墨水在纸张上写下痕迹的物件。
那支笔只是一个结果,这个结果是需要很多“因”的有机聚合才能形成的。
即使只说笔的外观颜色,我们看到的黑白七色,它的波长也就是一种内在的因素,并不受接受者所左右,这种事物本身所具备的特性,就是“因”。
而“因(光)”之所以产生“果(色)”,这个过程就是由“缘”决定的。如果接受者闭了眼,或者有色觉障碍,或者中间有阻碍光传播的因素存在,那么“缘”就还不成立,也就无法形成“果”,接受者就不能判断出颜色。
而颜色最后也只是在接受者脑海里形成一种感觉,这就是事物的“第二特性”,它不由“因”所左右,而有赖于观察者和观察条件的制约与思想,这就是“性空”的定义。
这就是释迦牟尼最后的获得,他明白了不同的“因”会有不同的“果”,其中的“缘”不但自己在变化,也会导致“结果”的不同。
也就是说,缘能影响果结果甚至决定结果是否存在和出现,如果“缘”还不成全,那么就有可能导致结果也不成立。
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很多答案,那就是世间是无常的,也就是没有永恒的,唯有因缘才是永恒的,但这个永恒却又是不定和多变的。
正是因为有了无常这个概念,世间的对错好坏才不是绝对的了,需要我们根据“缘”、结合“因”,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也就是“果”。
所以,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发现的“缘起性空”四个字,对后世的影响基本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的。认识因果,积极护缘,用一种进取的心态去创造并改变,这也是隐藏在佛义里的积极,也否定了其消极之说。
总而言之,释迦牟尼获得了缘起性空,才告诉人们无常之常,更因为无常之常而决定了积极应对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