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般数人,百计求名利。
心贪觅荣华,经营图富贵。
心未片时歇,奔突如烟气。
家眷实团圆,一呼百诺至。
不过七十年,冰消瓦解置。”
三思而后行。
贪心,或曰贪得之欲望心也。《管子·七法》:“故有罪者不怨上,爱赏者无贪心。”宋何坦《西畴老人常言·应世》:“各泯其贪心而安分守节,则何夺禄败家之有?”
贪,《说文》:“欲物也。”《释名》:“贪,探也。探入他分也。”《诗·大雅》:“贪人败类。”《屈原·离骚》:“众皆竞进以贪婪兮。”王逸注:爱财曰贪,爱食曰婪。《墨子》:“贪于饮食,惰于作务。”非儒。《左传》曰:“贪货者而弃命。”
佛经谓“贪心”是所有法中的根本烦恼心所之一。贪是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的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所谓五取蕴,《杂阿含经》卷三︰“有五受阴,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于五受阴生我见系着,使心系着而生贪欲。”《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释云︰“问︰色取蕴云何?答︰若色有漏有取,彼色在过去、未来、现在,或起欲,或起贪,或起嗔,或起痴,或起怖,或复随起一心所随烦恼,是名色取蕴。”受、想、行、识亦如是广作分别。
贪心又作贪欲、贪爱、贪著。贪者贪婪,《成唯识论》曰:“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谓由爱力取蕴生故。”简单的说,贪即是对世间五欲六尘的追求与执著。贪是贪婪,即不该取而取。
众生自无始以来的贪心非常猛烈,对财、色、名、食、睡,皆是无止境的贪求。
佛在《百业经》中讲过一个《给我吧》的故事,就是讲述人心贪心之重:一日,世尊身披袈裟手持钵盂到城中化缘。有位施主供养世尊叫“拉达”的甘美食品,不远处的婆罗门子见后立即飞跑到世尊前祈求:“给我吧!”世尊略作思索对他说:“你先说‘我不要’,然后我再给你。”婆罗门子迫不及待地照说后就得到了世尊慈悲赐予的“拉达”。在一旁的给孤独长者见状立即劝说婆罗门子:“世尊圆满一切功德,施主供养他的食物,凡夫是不能受用的。假若你将“拉达”还给世尊,我可以给你五百嘎夏巴涅。”贪心的婆罗门子闻言喜出望外,马上将“拉达”还给世尊,高高兴兴地到长者家取得了五百嘎夏巴涅。
世尊化缘毕返回精舍,诸比丘请问世尊:“以何因缘此婆罗门子贪心甚重见诸食物皆说给我?为何世尊初时不给他,令说‘我不要’后再给?唯愿开示。”世尊告诸比丘:“此婆罗门子贪心甚重,千百世中无论见到什么食物都说‘给我吧’,从未说过‘我不要’。我今日以此因缘让他说一句‘我不要’,待未来山王佛出世时,他将以此善根于山王如来教法下出家,证得阿罗汉果位。”
太虚大师在《人生佛学》一书中说:“但在平凡之人的众生,要作一切事业,顶好自己先观察一下,也就是古贤说的‘三思而后行’。若能反省,就可以见到我们平常所有的心念,表现得最有力的,第一是贪心,一切的事情,大都是以贪心为动机的。贪心是为己为私的一种欲望,也就是占有欲,想将非己所有的占为己有。这种贪心也有深浅不同,约分数种:一、贪他人所有。二、贪现生富乐。三、贪来生福报。四、贪名流万古。这是贪心所趣。”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对于“贪心”之表述,南师怀瑾先生在《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则有详细讲解。方寸之间,粗细蠲除,诸公可资参证:
“以一个贪心来讲,狭义之贪,是贪饮食男女之间的爱欲;广义之贪,是贪世间一切。所以无一不是贪,贪清净也是贪,爱干净也是贪,总而言之,学佛是为求解脱,但是真解脱真难。
“‘有贪心者,谓贪相应心,或复随逐彼品粗重,如是由缠及随眠故,一切染污心,如应当知,以能对治缠及随眠故,成不染污。’‘粗重’是贪心粗的一面。‘随逐’是贪上加贪,跟着贪去跑,这样由缠(结使),愈缠愈坚固。还有随烦恼‘随眠’,你睡的时候它也跟随着你。睡的时候也有贪,睡的地方要舒服,也是贪,所以比丘者,头陀行不三宿空桑。哪里不可以过夜啊?有人贪那个位子好,有人换了床睡不着,这叫修行吗?
“一切烦恼都会缠绵,随眠烦恼最厉害,因为随眠烦恼跟着你睡在一起,你还不知道,而且你还爱得要死呢!解脱不了的缠绵,使你永远在昏迷中。‘随眠’这个名词,翻译得太好了,一切众生根本烦恼贪等,随时跟随,随眠烦恼也跟着。修行的人,一念之间被烦恼及随眠烦恼缠走了,还要等善知识说你一顿你才了解,多昏头啊!佛者觉也,要随时有警觉性,要能够医治自己心理的毛病,也就是医治缠绵及随眠的烦恼。所以神秀的偈子是对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是讲修行的工夫。六祖讲的是直接的见性,差别在这里。真有了见地,做工夫还是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悟后起修,才把缠绵及随眠烦恼修到彻底清除,不再染污。”(文图/善业文化)
贪,探也。探入他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