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东北纯正尼姑庙不搞旅游不收门票,每年 [复制链接]

1#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很多宗教,它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影响最深远、传播范围最广泛的还是道教与佛教,如来佛祖、玉皇大帝、观世音等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即使是不信教的人,也都认得这些神佛,有时候还会拜一拜他们,以获得些许的心理慰藉。

在当下的中国信奉马恩的理论,它是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并不相信神佛的存在。但我国制定了宗教信仰自由*策,包容着宗教和信教者的存在。我国分布着许多寺庙,它们各有特点,传承着信仰。在东北,有一座道源寺,它是纯正的尼姑庙,而且没有被商业利益蒙蔽双眼,寺中的尼姑每年特定时间都会出去乞食。

一、佛教和尼姑的历史

有的宗教可以安抚人心,指引人走向光明的未来,帮助统治者治理国家,但也有一些居心叵测的宗教,将信教者引入歧途,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在现今世界,得到人们广泛认可的有三大宗教,佛教就是其中之一。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的古印度,由释迦牟尼所创立,衍生出众多玄奇的故事。后来佛教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了世界性的宗教,其中对亚洲的影响最为重大。

公元纪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各地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均有差异,故而佛教在中国形成了3种独具特色的类别:汉地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宋代以后,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更好的融合,与儒家、道教和谐并存,共同约束着统治者和老百姓的思想与言行,维持封建社会的秩序。

迦牟尼曾在菩提树下参悟,得出了四谛、八苦、十二因缘、八正道,描绘了众生的苦和产生苦的原因,还给出了解除痛苦的方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最终会脱离苦海,解脱涅槃。佛教的理念净化了信徒的心灵,使他们在这众生皆苦的世间仍怀有善意和希望。

不论什么身份、什么性别的人都可以皈依佛教。二十岁以上出家,并且受了具足戒的女子,被称为尼姑。尼姑的本名是比丘尼,由梵语音译而来。我国第一个尼姑是洛阳竹林寺的净检法师,年,她受了具足戒,正式成了比丘尼。

当时正是西晋乱世时期,*局混乱,烽烟四起,民不聊生。净检在这乱世中失去了父亲和丈夫,只有母亲与她相依为命,生活很是困苦。后来她被一位高僧点化,于是她决定脱离尘世,做一个普度众生的尼姑。她坚守内心的信仰,用行动履行教义,她的事迹告诉世人,和尚能做到的,尼姑也可以做到。

而在东北道源寺中,生活的就是一群这样的尼姑,她们遵循清规戒律,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与世无争,一心苦修,她们是这喧闹的人世间安静盛开的曼陀罗花。

二、群山中的道源寺

年的秋天,在纷飞的落叶和萧瑟的秋风中,一座庄严的佛寺终于建设完成了,它就是道源寺。道源寺在大悲寺僧团的指导下创建,它坐落于辽宁省海城市接文镇三家堡村,是大悲寺妙祥僧团的下院。道源寺被群山簇拥,与尘世分隔,很少被外界打扰,为僧人修行提供了寂静清幽的环境。

道源寺的住持是妙融比丘尼,寺里约有一百多位出家修行的尼姑,以及一些常住护持居士。道源寺作为大悲寺的下院,修行方式和日常规矩都承袭与大悲寺。

道源寺戒律森严,对在此修行的尼姑有九项要求。第一,不允许僧众使用和储蓄金钱,且不设功德箱,这项要求使得僧众远离世俗的铜臭味,不被金钱利益动摇本心,一心修行。第二,僧众每天只能吃一顿饭,且过午不食,这项要求约束僧众不沉溺于口腹之欲,更注重内心世界的富足。

第三项是行脚,每年的秋季,道源寺都要按照《梵网菩萨戒》中的规定外出游历,随着缘分的指引,指引教化众生。第四项是乞食,佛经中记载,比丘者,是乞士,上乞佛法以资慧命,下乞饮食以养身命。道源寺僧众每年特定时间都会出去乞食,将得到的食物统一分配给僧众。这两项是寺庙得以维持、僧人赖以生存的基础。

在行脚的过程中,道源寺的僧众们致力于做善事,积累功德。如果她们在途中看到因意外死去的动物,会将它们埋葬,让它们归于尘土。如果遇到了正在杀生的屠夫,她们一定会上前劝说,将动物救下之后,还会举行放生仪式。

第五项要求僧众不接受客僧的赠礼,第六项规定院内僧众所获得的供养,都必须上交给常住,再由常住按需分配。第七项要求僧众三衣钵不能离身,即僧众的袈裟、食器、十八种物不离身。十八种物品就是僧人行脚时所必须携带的物品。

第八项是不化缘,不求人,要求道源寺僧众保持平常心,不生出攀附之心。佛教认为有所求是苦的来源,若是无所求,就不会有苦。第九项是要求道源寺僧众谨遵八敬法,按照大悲寺的清规修行。八敬法是佛陀为尼姑制定的戒律,但饱受争议,许多人认为它是男女僧人不平等的象征,应该被废止。

三、商业浪潮中的清流

在时代浪潮的淘洗和商业化的冲击下,很多佛门圣地渐渐变得不那么纯粹,而是成为了一些人为自己牟取利益的工具,佛教的神圣高洁受到了侵蚀。

一些地方用佛寺的名头吸引游客,在寺院周边设立景区,出售价格不菲的门票;有的不法分子违法违规设置功德箱,打着宗教的幌子来敛财,更有甚者冒充“僧人”、“大师”,欺骗或胁迫游客烧高香;还有一些佛教圣地,如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等,以佛教名山的名义上市。诸如此类佛教商业化的乱象,引起社会各界的舆论谴责。

佛教如果要维持基本的生存,合法的商业行为是被允许的。但对佛教进行商业化的包装炒作是该被坚决抵制的,这些以利益为驱动力的行为,将佛教拖入庸俗化、世俗化、娱乐化的深渊,用横流的物欲破坏了佛教清净庄严的形象,有违佛教教义,败坏了社会风气。

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道源寺就是一股不染尘埃的清流。寺内苦修的尼姑们谨遵九项戒律,追寻着信仰,不为外物所动摇,名利与金钱对她们来说不过是过眼浮云,与泥土的价值并无分别。道源寺为人心逐渐浮躁的佛教界树立了坚守本心的榜样。

四、总结

道源寺尼姑的故事和她们苦修的精神,可以为我们带来启迪。人活在世上,生命不过短短几十年,如果沉溺于追逐名利,就会丢失本心,看不清人生的意义。我们虽然是普通人,但仍然可以像僧众一样,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善待他人,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真正有意义的人生价值,而不是迷失在欲望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