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美文欣赏荐读五豆粥杭后新闻 [复制链接]

1#
青少年白癜风的症状 http://m.39.net/disease/a_6124348.html
五豆粥文

田莉红时间过得可真是快!不知不觉,人生路上却已走过了半个世纪!又是一年五豆节,端起五豆粥碗的那一刻,儿时的记忆,犹如昨天,依然那么清晰,不知从何时开始,或许从自己拥有记忆力那天开始的吧,每年入了腊月,就盼着喝了五豆粥,吃了腊八面,就要过年了。记忆深处的五豆粥,从腊月初二,三就开始筹备了,东家婶婶端来一碗豇豆,西家嬷嬷送来一碗豌豆,还有左邻端的麦仁,右舍给的红枣,我们这边的习俗喝五豆粥不能用绿豆,蛮小豆,听大人们说,喝了绿豆粥,将来后代会生“六指”孩,喝了蛮小豆,后辈人会生个蛮不讲理的蛮孩子,可能只是有这么一说吧。我们家也不例外,母亲也忙着舀碗这,舀碗那给左邻右舍送去,有时候还忘不了喊上我:“妞,妈这会忙着呢,豆子舀好了,快去给***家你嬷嬷,婶婶送过去”,儿时的我很听话,乖巧,小腿腿也听使唤,忙不迭就跑去送了。来家里的婶婶嬷嬷们,通常免不了家常理短的拉会家常:“谁家要娶媳妇了,要去帮忙的,谁家里添孙孙,孙女了,是不是要去看看,还有……”,这些都是她们总也讨论不完的话题。邻里之间的感情也许就是在这种祥和的对话与相互来往穿梭中彼此促进的。说起五豆节,虽不像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一样有个统一的说法,但也是有典故的:“一说五豆节是纪念农神后稷的仪式。后稷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后稷教民稼穑,劳苦功高。为纪念这位农业之先贤,便有了五豆节;一说五豆节与秦始皇修长城有关。《澄城县志》载,腊月初五喝五豆,传说是秦始皇筑长城时,成千上万的人被累死、冻死、饿死,幸存者在腊月初五这天,将各自剩余的一点杂粮集在一起,煮粥食之;一说是在岳飞遇害后,太行忠义社弟兄们,用五豆粥纪念抗金英雄岳飞的;还有说五豆节与朱元璋有关,某年腊月初五,穷困潦倒的朱元璋,从老鼠洞里掏了一大把五谷杂粮,将其洗净煮粥,吃起来美味可口。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仍惦记着他少时亲自做的“杂粮粥”。他规定在御膳堂要做这种五谷杂粮粥,自此民间有过五豆节。我们国家地域宽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说法,总而言之,腊月初五吃五豆,是一种民众的习俗,历史的积淀,也预示着新年即将到来。腊月初四晚上,母亲把自己家的,邻居送的五种豆子放盆子里用温水泡着,等到第二天母亲早早起床,先把晚上泡好的豆子煮锅里,一会用勺子搅搅,一会给锅里加水,等到豆子快好的时候,几种淘好的米一起放锅里,还要不停的隔会看看,搅拌,等到粥的鲜香味飘然而来,我们姊妹几个这个过去瞧瞧,那个过去闻闻,好似世间的所有美味都集中在此时的锅里,又似多年从未打开的味蕾在此时却顷刻而至。五豆粥终于熬好了,母亲给我们一人盛一碗:“娃嘟们,快来,五豆盛好了”,我们姐妹几个一哄而来,围桌子旁边,孩提时代的我们也真是有趣,你看她的碗里,她看你的碗里,谁的碗里几颗枣,几颗豆子好像都要数个清楚。而今,这些都已成为永久的过去,饭桌前的嘻戏,饭后轮流洗碗的情形再也不复存在,就连姊妹们之间儿时的“唇枪舌战”都那么让人回味悠长,记忆颇深!腊八面说起腊八节!腊八粥,腊八面。各地风俗有所不同,吃的也就有所不同,五豆喝到腊八,腊八吃到年近。这是儿时腊月最深的记忆。和五豆节一样,只是邻里送的食材有所变动,有送萝卜的,有送干*花菜的。各种蔬菜在来来往往中,每家每户都是要啥有啥,一应俱全。腊八节是我国腊月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关于腊八节的来历也是众说不一。最多的是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修行多年仍一无所获,一天他跳到河中清醒头脑,沐浴过后却再也无力爬回岸上。这时一位叫做苏耶妲的女性从旁边经过,将他拉上了岸。苏耶妲还给了他一碗用米、栗等熬成的粥,佛祖吃后精力充沛,来到菩提树下幡然觉悟,这一天恰巧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从此,佛门弟子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称为“佛成道节”,在这一天,寺庙会向世人布施稀粥。受此影响,民间也逐渐形成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关于这众说纷纭的腊八节由来,就不一一细说。腊月初八,母亲照样早起,先活好面团,放温度合适的地方,等待面团醒好……萝卜,白菜,豆腐,粉条,各种蔬菜在母亲的刀下都成了四方小丁,母亲给锅里倒上油,切好的菜下锅,锅里一边做臊子,母亲边擀面,一遍,两遍,面块在母亲擀面杖的来回穿梭中,面擀好了,折,叠,切,“噔噔噔”细细长长的面条切好入锅了,臊子也刚好炖熟,碗里热气腾腾的面条,上面色,香,味俱全让人垂涎欲滴的臊子,那个香呀就别提了。至今想起仍香味忧存!一碗腊八面一份邻里情!记得奶奶在的时候每年的腊八节,我们都是吃的米面,也就是在小米粥里煮上面条,再放各种调料调味,记忆中奶奶腊八节的米面香味依旧沁人。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腊八粥,腊八面已不再是腊八节餐桌上最靓丽的风景,饺子,各种美味菜肴却成为腊八节的主餐。年喝完五豆粥,吃了腊八面,儿时最期盼,最向往的年来了!过年,最开心的莫过于买新衣,逢个礼拜天,母亲带着我们姐妹几个上街买新衣,当时在农村,孩子们上街的机会很少,那个高兴至今想起嘴角还挂满笑意,一路上的玩笑嘻戏,到街上穿梭于车水马龙的街道,进进出出的服装店,街上买卖人们的叫卖声,无一不吸引,满足着孩提时代的好奇之心!服装店里我们姐妹几个你看她的,她看你的:“姐,你看看我的好看不”,“妈,先看我的”最后都能买到自己称心如意的新衣服,这才心满意足的回家,每年买衣服都是天黑才“打道回府”到的家。村子里的同伴们,要是知道谁去城里买新衣服回来了,都一溜烟的来回跑着,一会去你家,一会去她家,谁也忘不了穿着自己的新衣服转几圈让同伴们看看,每年买的新衣服到过年真记不清,取,试,脱,叠,过多少次,记得奶奶说:“这些女子,买的新衣服,还没到过年穿的时候都试烂了”,然后就是摸摸我们的头,慈祥的笑容里满是爱意。年,在孩子们的期盼中,越来越近了,到了腊月二十几,家家户户打扫卫生,屋子里的家具,细小家什也免不了来个,改头换面,清洗清洗,看着也是焕然一新。腊月二十三,我们这的习俗要祭灶王爷,听大人们说灶王爷这天要去玉皇大帝那汇报每家每户这一年的情形,人们就怕灶王爷去了玉帝那里乱说话,腊月二十三这天就用买好的麻糖,“粘牙糖”祭灶王爷,意思就是灶王爷吃了麻糖,牙粘着就不好说话了。这也只是人们的口头传说罢了,至于有没有这回事,谁也无从考证。蒸馍更是少不的了,一块面团在奶奶,母亲,还有前来帮忙的嬷嬷,婶婶手里都是形态各异,形象万千。架油锅,炸,蒸,煮,一应俱全,做好这一切,也到腊月月尽了。除夕这天,大人们包饺子,贴对联,忙前忙后,到了午饭时间,母亲的饺子包好了,面条擀好了,我们当地除夕中午吃面条,据说这顿面条叫“钱串子”,吃了来年定会钱,财不断。午饭过后的孩子们就翻天了,各自拿出自己的新衣服,这会可以名正言顺的穿着不用再脱了。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桌前,母亲摆满一桌子好吃的,我们的年夜饭,边看联欢晚会,边聊天。父亲每年除夕之夜免不了的:“年终大总结,来年新计划”,我们都会认真的听着。除夕就在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的谈笑声中,电视里面的:“难忘今宵,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悄然远去。年,过年,关于年的来历,可能也就此一说,传说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过年喽,过年喽”,过年,就这样在还未来得及黎明时分被孩子们互喊同伴的声音中惊醒了。新的一年,就此拉开了帷幕,大人们都要去村子里年长老人们的家中坐坐,拜年。孩子们则三五成群开心的到处嘻戏。新年,在你,我共祝:新年快乐中依依不舍的过去了。年复一年,转眼之间,又要过年了,如今,却再也没有了童年时代对年那样的浓厚兴趣与期盼。那份童真也在时光的磨砺中荡然无存,唯有,年,依旧!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穿新衣,吃好饭,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情。人们所追求,所需要的则是健康的身体,乐观的心态,高层次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来源:陇上芳草地、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不慎侵权,请联系小编立刻删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