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坛经谛义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 [复制链接]

1#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作的偈子,是一个著名的偈子。因为没有神秀的偈子,也就没有慧能的偈子。所以神秀的偈子,是慧能偈子的引子。慧能的偈子是针对神秀的偈子而作的,恰好反其道而行之。但与之相反,即与之相合。所以欲识慧能的偈子,要先知神秀的偈子。

身是菩提树。

神秀这句话讲的是坐禅。把自己的身体比喻为一棵菩提树,这是指静坐时身体的端坐之姿。据传说,释迦牟尼当年是在菩提树下静坐了七七四十九天,于是觉悟成佛的。因此后世学佛的人,也莫不端坐静心,俗谓“打坐”,也称“坐禅”或“禅定”。

神秀坐禅的修法本是五祖弘忍所传,属东山法门的正传。在慧能之前,禅宗所传的修法都是以打坐的方式,静坐观心。达摩当年就在少林寺旁的少室山中面壁九年,以示坐禅之法。所以神秀说自己“身是菩提树”,是表明自己得到了禅宗正传,修的是正宗禅法。因此“身是菩提树”并非神秀自创,他也不可能自创。神秀是弘忍的大弟子,若非弘忍所传,他不敢乱修,更不敢乱说。

神秀用“身是菩提树”这句话,概括地表达自己坚持修为坐禅的功夫,以此来说明他的外在修行。

心如明镜台。

这句话讲的是观心。佛家常形容心知犹如照物之镜,镜面若是清净了,才能照见物体的真相;若是被污染了,镜子就不能照物,或照物扭曲,不能呈现所照之物的实相。心如明镜,这是佛家在讲解佛理时常用的比喻。神秀讲这句话,表明自己是以此为内在修行的。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这两句话,神秀是不会随便说的。看他呈偈都如此紧张,便知他作偈也是千般思虑,万般琢磨。所以这两句话,甚为简练精当,分别表达了神秀的内外修行,将身心两面都讲到了。但神秀更注重的还是内在修行,所以他说了“心如明镜台”之后,便说出下面这两句话。

时时勤拂拭。

这句讲的是去念。“时时”,是说心中时时警觉,不敢懈怠。“勤”,一刻不停,忙忙碌碌。“拂拭”,去心中的有念,不使心中落相。因此“时时勤拂拭”这句话,讲的是观心的具体修为。

勿使惹尘埃。

这句讲的是无相,即修为的目的与成果。“尘埃”比喻所染着的心中诸相。心念生相,落相染着,心存诸相,就犹如明镜上落了尘埃。“勿使惹尘埃”是说不让镜子有所沾染,所以要时时勤拂拭,不断地将其去除,才能保持明镜的光明洁净。即在静坐观心时,时时警觉,不令心中住念着相,以保持本心的清净。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两句话,讲的是神秀具体的修为与目标。因此这关乎神秀对修行的理解,即关乎其觉悟的境界。其所悟至的境界是:自己内心时时处于自觉之中,不令有所染着;一旦发觉有所染着,便将其去除,使本心清净光明。

神秀的这个偈子讲的是实修的境界,因为神秀的理解是落实的。

佛说觉悟,以心落境为尘识,即为迷境,故当去除尘识,转识成智,还归于清净本心。把心比作明镜,本是一个妙喻。因为心本无相,无可指说,所以比喻为照物之镜,好启发人们去感悟、理解自己的本具觉性。只是因为人们不见本来,佛为了要让人们明白,所以才打了种种比喻,以此来讲理。因此应知,讲理不过是作比喻,岂可落实?

但比喻听多了,理就成真了。把理落实了,理解就变成了实解,实解就变成了实修,所以才会有坐禅与去相,有修身与修心,有“菩提树”与“明镜台”,有照物之镜,有被照之物,有污染镜子的尘埃,当然也就有“时时勤拂拭”与“勿使惹尘埃”。

神秀的这个偈子很有代表性,古往今来,许多人都将佛理作实解,以觉悟为实修。竟不知觉悟与实修是南辕北辙;不知觉悟本身,只须自明本来即得,所以是无理、无实、无修的。当然,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有理、有实、有修。因此觉悟者当知:有无一体,虚实一体,理觉一体。神秀却落了一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