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早期症状 http://m.39.net/pf/a_7282164.html儒家文化,是中国本土形成的一门学术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力最大,学习和研究人数最多的一门学问,同时也是自它成学以来中国历代*权所通用的官方学问。它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孝等道德思想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社会道德规范的准则。
而自孔子开儒家思想文化之先河以来,经颜子、曾子、孟子等发扬光大,两千余年来涌现出了很多著名的学问家、思想家、教育家。纵观数千年间涌现之儒家圣贤,其中以后人称其为“千古第一等人”的王阳明达到巅峰。他以儒立行,以道修身、以佛见性,集儒释道三家精华于一身,用自身的行为修持,实践诠释了“自性本体”的存在和意义,开创了“知行合一”的儒家修行模式。
王阳明儒家“心”学之重点“知行合一”
一、少年奇才
王阳明,幼名王云,后改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故世称“阳明先生”。其母亲郑氏梦见天神怀抱一赤子从云中而降,遂有孕,怀胎十四月,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年)九月三十日才生下他,因天神出现云中,故取名“王云”。他从小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只是到五岁上还不会开口说话,祖父请人算命,先生说:“王云通“亡云”二字,即是亡却言辞文字之义,宜改名禳之”。祖父于是替他改名为“王守仁”,改完名字他随后就能开口说话了。有一天一位僧人路过王家,摸着他的头说“好好的一个孩儿,可惜被点破了”。意思是本来含光内敛,锦绣天成,却因为急着开口说话,从此难免受世俗染污束缚,延误了造化。
王阳明故居
王阳明十岁时,其父王华中状元,小阳明随父赴京。路过金山寺的时候,和父亲的朋友们在一起聚会,席间众人诗兴大发,有人提议以金山寺为题目作诗,大家还在绞尽脑汁的想,十岁的小阳明已经做好了,诗曰: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这首诗的气概非常,大有佛道超凡脱俗之潇洒意境,小小的十岁孩童才思竟如此敏捷,举座皆惊,座中有人认为小孩子应该没有如此才情,便令再作一首,小阳明随口诵出一首: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这首诗的意思是告诉大家不可以被主观成见所束缚,应该多角度看待问题,才能看清事物本质,否则就会像山更近月更远就觉得月亮比山小那样,觉得我十岁的王守仁仅仅是一个孩子因此而轻视我了。从此以后,小王阳明就被人称为“神童”。
二、遭贬悟道
后来王阳明中进士,历任工部观*、刑部主事、兵部主事。明武宗正德元年(年)冬,王阳明因上疏得罪太监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现在贵阳市西北七十里,修文县境内)当驿丞。他到了龙场以后与当地土著居民共作息,他一边开化教导民众和学生,一边不断的学习儒释道各家学说,夜晚睡在山洞中冰冷的石棺里,静静的从历年以来的遭遇以及自己的行为中,反省自己、吸收教训。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的“阳明洞”内景
一天的夜里,风雨雷电交加,王阳明像往常一样躺在石棺中静思,至夜半时分,忽然通达了悟原来一切万事万物都是心所感应发生,他一把推开棺盖,站起身来,豁然大悟的他,说了一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思是圣人们所追求的真理本来就存在于自性之中,自性本来清净圆满,只是因为心执着于外在,被事物所扰乱才没有发现。
王阳明悟道了,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悟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以及后来六祖惠能大师悟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王阳明所悟的和这两位圣人悟到的是一个道理:自性是清净本然,含藏万有的,只是由于我们自心的烦恼欲望扰乱了我们,而没有显现而已。
悟道后的王阳明教导学生“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道理。学生们不解,于是请教:“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意思是“你没有起心动念的时候,这花与你的心一样都是寂静无染的,当你起心去看它,由于动心了,所以意识牵动感官与外尘相对,它的颜色样子就影现在你的眼前,所以说一切事物都是心意识所造就的影象,都是因你的心变化而存在变化的,心能反应,包含一切”。这与佛家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以及道家的“道生万物”皆是一个道理。
三、功行圆满
正德五年(年)太监刘瑾倒台,王阳明被朝廷拔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在这期间以一介书生之身带兵平定江西、福建等地为祸数十年之盗贼、匪乱。明正德十四年(年),宁王朱宸濠叛乱,王阳明举兵勤王,并以少胜多,迅速的平定了宁王叛乱,活捉了宁王朱宸濠,将他押解到南京交给一路游山玩水而来的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六年(公元年)明武宗病死,明世宗继位,加封王阳明为世袭新建伯。并*靖六年(年)二月任两广总督,次年平定广西叛乱。平乱以后,肺病越来越严重的王阳明上疏告老还乡,未等回复,便匆忙踏上归途。
王阳明故居外“新建伯”牌坊
嘉靖七年(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王阳明从广东南雄府翻越大庾岭梅关,进入江西南安府,由于舟中烦闷,他便上山散心,中途到一处寺庙稍作休息,偶然转到后院见一间禅室,门上封条发白,尘封已久。王阳明问庙内和尚这是谁的禅室,为何这样封锁。和尚说这是寺庙之前的住持,老和尚几十年前在里面坐化了,圆寂之前命令徒弟将其门关闭上锁,打上封条,并有法旨不可打开。王阳明忽然心血来潮,命和尚打开禅室,和尚只好打开。王阳明走进禅室内见有个老和尚盘腿打坐,手结定印,蛛丝尘垢的僧袍上放着一张发*的纸片,王阳明拂去蛛丝浮尘,上面写着一首偈子:
五十七年王守仁,启吾钥,拂吾尘。
问公欲识前生事,开门即是闭门人。
王阳明念了数遍,细细品味,茫然若有所失,看着眼前这个和尚的肉身,似曾相识,但又不知哪里见来,不禁悲欣交集,喟叹良久,便下山回到自己的船中。
几天后,嘉靖七年(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舟中。临命终时,神色安然与诸弟子道别,弟子周积问他有何遗言,王阳明指了指自己的心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语毕,瞑目而逝,享年五十七岁。
王阳明一生是伟大的,他为国家立功,为生民造福,为往圣继学,为后人立教。他还为后代人留下了一条重要的做人准则,就是著名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大意是:人的本性是无善无恶,清净纯洁且没有污染的,因为有了意识形态的分别、种种执着所以产生了善和恶。而能够分辨是非对错的是人们的良知,知道了什么是善恶,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并让自己不断的成就善根,杜绝恶念,这就是做人真正的根本。
年9月25日指月说禅
喜欢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