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行住坐卧皆是坐 [复制链接]

1#

最后偈(六祖)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作品赏读

作为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这四句偈,其禅意深远令人回味。这首偈的首联是阐述空门,自性不动。虽然入世、出世,但自性如如不动。不修善的意思是修善而心不动(无念),不着相(无相)。无念的理解不能望文生义,“无念”不是心中一片死寂,如同无情草木,亦不是闭目塞听、抛弃感知。放弃思索、除去想法,便与参禅悟道之修行过程背道而驰了。

六祖寺

无念的涵义可以从体用两方面来概括,一是不染尘境之心体,二是不受拘系、应用无碍之自在。无相,是对“心”本然清净状态的说明。在现象世界中,客观事物千差万别,在主观价值判断上也有善恶、是非之殊异,凡此种种都为障道因缘。

六祖寺

在人们眼中修善即是相,毫无执着。首联阐述是任运,颈联阐述的是腾腾。任运腾腾,腾腾任运,游戏神通,来去无碍。“寂寂”是一切法空。“断见闻”是代表见闻、感知样样都有,但不着相,也不被其所动。最后一联阐述,入空、无相、无愿三昧而任运自在。

六祖寺

这四个法门,一个空门,一个有门,一个“亦空亦有”门,一个“非空非有”门。慧能以直心为参禅修行的关键,直心也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之心。“三无法门”的修持目的,在于彻底破除妄想、分别与执著,通过清除情、尘、意垢、二边见解,随缘应物,道法通流。慧能强调在世间的修持实践,最终仍是以超越三界,直登佛地的究竟解脱为指向的。

六祖寺

高僧大德

慧能唐代僧人。禅宗的南宗创始人,佛教史上称为禅宗六祖。或称惠能。俗家姓卢。听人念《金刚般若经》,颇有心得,得知经文是*梅五祖处所传,于是立下了拜师的志向。五祖为选取法嗣的弟子,传法付衣,命弟子作偈。

六祖寺

上座弟子神秀主张渐悟,将其偈上呈给弘忍。大师认为以为其未见本性,不传衣法。慧能主张顿悟,让人代书作偈。此偈得到弘忍的赞许,于是密授法衣。慧能害怕别人争夺法衣,回到岭南后隐居避世十几年。

六祖寺

后来慧能来到了法性寺,在菩提树下为剃度、授具了足戒。慧能大师菩提树下为大众开示禅门,说“般若波罗蜜”法。第二年,辞别众僧回到曹溪宝林寺。唐中宗下召,改寺名为中兴寺。慧能圆寂后,遗体在曹溪南华寺供奉至今。

六祖寺

慧能强调“道由心悟”,参禅不应执著于坐禅的形式,更重要是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禅宗之禅侧重于由主体心性的涵养而引发的禅悟,在禅修的方式上,亦由单纯的坐禅静思,转变为一种在日常行事过程中的生命体验。修行并不限于静坐,认为行、住、坐、卧都是坐禅。

六祖寺

从禅风上形成“南顿北渐”或“南能北秀”的关键,这已有禅宗史已有结论。慧能从*梅得法后隐遁岭南,后到曹溪的弘扬佛法;而神秀为当时北方禅学之翘楚,并借助朝廷支持扩大了北宗的影响,确立了其优势地位,从而形成了“南能北秀”之局面。

六祖寺

天宝年间所爆发的安史之乱,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此时的社会*治环境更加剧了禅宗内部争夺正宗法统的紧张。慧能卒后近百年正值唐朝国力由盛而衰之时,其间慧能南宗的势力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超过北宗。唐宪宗敕谥六祖慧能“大鉴禅师”,此时南宗才成为禅宗的正统。

六祖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