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究竟是什么意思 [复制链接]

1#
北京医院治白癜风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心经》全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摩诃意为“广大”,般若即“智慧”,波罗蜜意思是“到彼岸”,多为语气助词“了”。《心经》的译本繁多,但流传最广的,要属唐代玄奘法师翻译的版本。它全文不过两百六十余字,被誉为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

别看这部《心经》字数不多,但它将体系宏大的《般若经》浓缩成“般若即空性”,全经列举了三科、四圣谛、五蕴、十二因缘等,用以说明诸法空相的道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一语,就出自此经。长久以来,很多人误以为这句经文中的“色”,是指男女欲,用它来开导感情失利的青年男女。那么“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究竟是不是这个意思呢?

实际上,“色”是指包罗万象的色法,包括人的身体在内,是现象界的种种事相。“空”则是指诸法的体性,即诸法空相。通俗点说,色就是物质,至于空,在我们常人眼中表示“没有”。譬如握掌成拳,我们把拳头当成存在,而拳头以外的空间,认为是无是空。照这样的道理来说,应当色是色,空是空,为何佛却要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呢?

众所周知,佛法以缘起看待这个世界,何为缘起呢?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静坐,便观世间万有的成住坏灭,顿悟事物都因为各种条件的相互依存而处在变化中。总结起来说,就是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而成,此理即为缘起。

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从缘起的角度来看。缘起的种种色法,皆是从性空中衍生出来,没有性空就没有色法。从事相上来讲,色法和空性是没有差异的,所以叫做“不异”。

我们仍以拳和掌做一个不是特别恰当的比喻,握拳是“色”,摊开手掌是“空”。所以说,没有空,色就无存在的空间;没有色,也体现不出空。真空妙有,生住异灭,万事万物互为因缘,时刻变化,所以佛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佛说过的每部经,每句话,都是文字般若,都有用处,其性本空,却是我们登山用的拐棍,渡河用的皮筏,虽然终归要舍弃,但悟道前却要奉持正法,所以这中间也有“色”与“空”的道理。那么,“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对于我们有何利益呢?

这句经,是告诉我们认识世间万物的方法,让众生明白,任何东西,都是其性本空,互为因缘,相对存在的。譬如世间的善恶,没有大善,就显不出大恶;没有大恶,也显不大善。当然,如果有善根深厚的佛子,从中悟到其它道理,比如布施助人时,观布施之物为空,因而心不生悭吝,这就是个人机缘,是对佛法的现前妙用。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