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天台宗别五时之华严时略说 [复制链接]

1#

佛陀五时说法,分别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五时又有通、别之说,现略说“别五时”之华严时。

自从世尊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后,便开始了长达四十九年的弘法度生,在最初的三七日,即二十一天中,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根性已经成熟的天龙八部等,宣说的第一部经典,叫做《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华严意为“因行如华、庄严果德”,指菩萨们在因地修行六度万行,必定成就无上庄严佛果。

因为第一个阶段所讲的是《华严经》,所以这个时间段被称为“华严时”,佛陀当时所讲之法,都是自己内证的无上智慧,第一义谛本不可说,以悉檀因缘故可说,根据听讲众生的根基,为圆教根性的众生正说圆教,为别教根性的众生兼说别教,又或者别圆间说、分圆即别、融别即圆,不一而足。

以日出而照的顺序来譬喻,《华严经》恰如日照高山,但洼地及幽谷则不能照到;以牛奶五味提纯的过程来譬喻,《华严经》犹如牛乳,营养全面,但未必人人都能适应。

如声闻人,即不得华严之益,《华严经》有前分与后分之别,前分是三七日之说法,只因佛深知钝根弟子不堪听闻,故无声闻在座,当机众纯是法身大士及根熟众生;

即使后分“入法界品”,已有声闻在座,但因自身根性所障,声闻皆如聋若哑,谓“有耳不闻圆顿教、有眼不见舍那身”,就是说,有耳却听不到佛所说甚深法意,有眼却看不见佛身的功德庄严,以及诸大菩萨等眷属!

经五时调熟,至法华会上,声闻弟子方才聆解佛陀五时施设的善巧,拟宜华严法会若声闻在座,听闻“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语,定会“称怨大唤、迷闷躄地”,因此,才有了华严拟宜后的诱引、弹斥、淘汰等别五时的次第相生。故而华严时,又可称为“拟宜时”。

注:《华严经》有三种译本。

一、东晋时,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共六十卷,又称为旧译、晋译,后人称之为“六十华严”,总成七处,八会,三十四品。

二、唐武则天时,于阗三藏实叉难陀重译,共八十卷,又称为新译、唐译,后人称之为“八十华严”,总成七处,九会,三十九品。

三、唐贞元,罽宾三藏般若译,四十卷,又称后译、贞元译,也称为入法界一品,全称《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普贤行愿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