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我国所产犀鸟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哦!
沿着北京动物园水禽湖西边的道路向北前行,左手边就是鸟苑,其中最吸引游客的就是全部为大中型鸟类的犀鸟馆。
其中,体长达厘米左右(鸟类的体长是从嘴尖到尾羽梢的长度)的双角犀鸟不仅是犀鸟馆中最大的一种,也是我国所产犀鸟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因而备受青睐。
▲双角犀鸟,图片来源作者
犀鸟最为大家喜爱的是其特色鲜明、长而拱曲的大嘴,其中上嘴拥有盔突的种类比不具有盔突的更具观赏性,而双角犀鸟在这个元素上依然是独占鳌头。
双角犀鸟的雄性成鸟长着一个30厘米长的大嘴,还有一个粗大而宽厚的盔突,而雌鸟的嘴和盔突要略小一些。
从上面看,盔突的顶部略似平板,前部悬出,后缘宽而圆,很像古代皇帝戴的冕,十分有趣。
▲双角犀鸟的盔突从上面看酷似古代皇帝戴的冕,图片来源作者
其实,盔突上面靠前的部分是微凹的,至前端两侧形成双峰状,从侧面看为两个角状突起,因此得名盔突。
在颜色方面,双角犀鸟上嘴为蜡黄色,下嘴呈象牙白色。上嘴尖和盔突顶部均沾有橙红色,盔突后缘以及前部与上嘴相交处都有黑色的斑块。
▲双角犀鸟嘴部颜色鲜明,图片来源作者
双角犀鸟还有一双漂亮的眼睛,它的眼周有一小圈鲜红色的裸露皮肤,眼睑有发达的长形睫毛。
更奇特的是,双角犀鸟雄鸟的虹膜为深红色,雌鸟却是珠白色,这种雌雄个体虹膜颜色不同的现象,在其他鸟类中所见甚少。
▲双角犀鸟雌雄个体虹膜颜色不同,图片来源作者
虽然是大型鸟类,但双角犀鸟还是比较善于鸣叫的,在动物园里也经常看到它颈部垂直向上,将嘴指向天空,发出粗厉、响亮的“tok”叫声,缓慢而有节奏,而且不断重复。
▲双角犀鸟鸣叫时的姿势,图片来源作者
再让我们欣赏一下双角犀鸟主要为黑白两色的羽毛。
双角犀鸟雌雄鸟的羽色相似,其中以嘴基为中心的颊、颏和喉等部位的黑色连成一片,后头、颈部为乳白色并沾有黄色,上体背、肩、腰和尾上的覆羽都是黑色,下体胸部为黑色、腹部及尾下的覆羽为白色。
双角犀鸟翅膀为黑色,但翅尖为白色,还有明显的白色翅斑,极为醒目。尾羽为白色,但靠近端部有一条宽阔的黑色带状次端斑。
总体看来,双角犀鸟的这种颜色搭配看上去显得简洁明快,对比强烈,极富现代感。
▲双角犀鸟鲜明的配色,图片来源作者
双角犀鸟的跗跖短而强壮,呈灰绿色并沾有褐色,上部被有羽毛,前缘被有盾状鳞,后缘被有网状鳞,爪子几乎为黑色。
如果这些细节您觉得都不太容易看得清楚的话,那么下面这个特点请您一定花一点时间仔细观察一下,这就是它的三枚向前、一枚向后的脚趾,其外趾和中趾基部的三分之二相合并,内趾与中趾基节也相合并。
这样的脚趾类型被称为并趾型,非常适合攀缘,因此犀鸟在鸟类的生态类型中被划分为攀禽类。
在野外,双角犀鸟为留鸟,主要栖息于海拔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的常绿阔叶林内,尤其喜欢靠近有湍急溪流的林中沟谷地带。
除繁殖期外,双角犀鸟白天结群活动于高大的榕树上,日落时便飞到为密集的叶簇所遮蔽的大树顶上过夜。
双角犀鸟的食量很大,食性也很杂,主要以无花果、豆蔻果等各种热带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大的昆虫、蜥蜴类、蛇类、鼠类等动物性食物。
双角犀鸟一般在树上觅食,有时也在地上拣食落果。在果实成熟的季节,群体大多固定在一个地点取食,直到食物吃尽才更换新的取食地点。
它们的大嘴看起来很笨重,实际上既是工具又是武器,使用起来非常地灵巧,可以轻松自如地采摘浆果,轻而易举地剥开坚果,还能得心应手地捕捉各种小动物。
在动物园,双角犀鸟的食物以牛肉、鸡蛋、胡萝卜、精料和各类水果为主,其中水果变换的种类比较多,通过适量的调换一些当季的水果来达到食物丰容。
一般来说,双角犀鸟偏爱提子和火龙果,其次是圣女果、苹果和梨等。
饲养员通常将肉类制作成块状肉冻,夏天将水果也冻在冰块中,偶尔还提供一些活的昆虫、鼠类等。
喂食常采取将食物放在容器中、树枝上、或者树叶中等隐藏的方式,提高双角犀鸟获得食物的难度,有时还采用抛喂食物的方法,锻炼它们空中接食的能力和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性。
▲右边的鸟刚刚接到抛到空中的食物,图片来源作者
双角犀鸟的翅膀宽阔,在野外常常成群飞行,一个接一个地前后鱼贯前进,飞行缓慢而轻,速度不快,姿态也很奇特,头、颈伸得很直,双翅平展,作几次上下鼓动后,便靠滑翔前进,然后再鼓动几下翅膀,如此反复进行,如同摇撸一般。
由于翼下的覆羽未能掩蔽飞羽的基部,所以双角犀鸟在飞行时,飞羽之间会发出很大的声响。
在北京野生动物园、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等拥有比较开阔的室内、室外空间的动物园,都有机会看到双角犀鸟飞行的场面。
▲飞行中的双角犀鸟,图片来源作者
在动物园里,双角犀鸟更多的运动是行走和两足并排的跳跃,包括在地面上往前跳或是在栖架上侧跳、转身跳等。
馆内种植的草坪、乔木与灌木等植物都尽量模仿野外复杂的自然环境,而喷雾、喷淋等措施则能营造出更接近双角犀鸟生活的自然条件。
双角犀鸟主要分布于南亚、东南亚一带,在我国仅见于云南南部的盈江、西双版纳等地,而产地的傣旅同胞都叫它“爱情鸟”,这是源于它奇特的繁殖习性。
在野外,双角犀鸟每年3-6月繁殖,选择森林中的菩提树等高大乔木上的天然树洞营造巢穴。
雄鸟用泥混合果实、种子和木屑等将洞口封闭,仅留一个小孔让洞内的雌鸟能够伸出嘴端接食,颇有点“金屋藏娇”的意味。
在整个孵卵、育雏期间的食物,全由雄鸟供给。雄鸟会一次又一次地将食物带回巢中,如果雌鸟没有伸出嘴来迎候,雄鸟便用嘴轻轻地敲打树干,通知雌鸟取食。
这种奇特的封闭式繁殖习性虽然能够保证雌鸟和雏鸟不被天敌袭击,但在人类的不法行为面前,却显得无能为力,甚至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坚决地铲除偷猎,以及盗伐林木、污染环境等现象,才能使双角犀鸟在大自然中自由地生活,繁衍生息。
本文作者:李湘涛,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鸟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动物学会理事。
蝌蚪五线谱原创文章/转载注明来源
责编/Sirens
向左滑动,查看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新媒体传播体系
点分享
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