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 [复制链接]

1#
科学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zjdy/180320/6113618.html

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大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明海大和尚:

后来禅宗从慧可传到三祖、四祖,五祖见到慧能,就问他说,你来做什么?慧能说,为了成佛。慧能大师是一个砍柴的,文化并不高,也没有系统地研究过教理,当五祖问他来干什么的时候,他直截了当地回答说我来这里是为了成佛,这个回答是非常敢于承担的,非常有气魄。五祖听了,就说,你一个岭南人(岭南位于广东,唐朝时还没有开化,属于边地,当时犯错误的人就被贬到那里,是蛮荒之地),一个“獦獠”(“獦獠”相当于“野蛮人”),连开化都没有,还想成佛!六祖说:“人有南北,佛性没有南北。”五祖当时听了,觉得这个回答很不错,但是表面上却不吭声,叫他到寺院后面的碓屋里给大众舂米。

过了一段时间,五祖觉得自己岁数大了,要找一个合适的人传法,于是他放话说,现在我岁数大了,你们跟我学法的时间也不短了,大家都把自己的体会用一首诗写出来,让我看看,合格的把衣钵传给你们。这个话传出去以后,在寺院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当时寺院的首座叫神秀,文化修养很高,修行很好,德行也很好,平时是寺院僧众的老师。大家就议论说,五祖的衣钵非神秀大师莫属。神秀大师也知道大家有这种期许,于是就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是他对修行的理解。大家可以看出,神秀大师对修行的理解里,有生和死的对立,有身和心的对立,有染和净的对立。大家都觉得这个偈子写得很好,于是不断地传诵。六祖听到这个偈子以后,认为这个偈子写得不好,没有达到开悟的境界,于是就说,我也有一首偈子。他不会写字,就找人来写:“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偈子是针对神秀大师的偈子写的,它把禅的精神表达出来了。禅是超越对立的,超越身和心、染和净、拂拭和不拂拭的对立,本来就没有染和净,什么地方还会染上尘埃呢?五祖看到这首偈子以后,就把衣钵传给了他。

(摘自明海大和尚《禅与企业管理》)

我们在世间的凡夫俗子如果要做一个偈子,可能就是:“身是我所执,心有贪嗔痴。时时恋五欲,常处四倒中。”四倒就是无常常倒、苦乐颠倒、无我我倒、不净净倒。我们既不知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更不知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当然就不会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更达不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

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虽然没有达到六祖慧能的境界,但却是每个修行者的必经之路,出家在家的修行者,发出离心,发菩提心,追求明心见性,妄心如被染污的明镜台,本心如没有被染污的明镜台,面对被染污的明镜台就要持戒严明,精进修行,不能再被染污,还要把原有污染物拂拭干净,恢复明镜台的本来面目。

六祖慧能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每一个修行者追求的境界。

(~)唐代禅僧。汴州尉氏(河南开封之南)人,俗姓李。身长八尺,尨眉秀目,有巍巍威德,少览经史,博学多闻。既剃染受法,寻师访道。后至蕲州双峰东山寺,参谒五祖弘忍,誓苦节,樵汲自役,以求其道。弘忍亦深器重之,令为教授师,因居五祖门中第一位,有神秀上座之名。又与大鉴慧能相亲,互有启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是其名偈。

唐高宗上元二年()十月,弘忍示寂,神秀大师迁江陵当阳山传法,缁徒靡然归其德风,道誉大扬。则天武后闻之,召入内道场,特加敬重,敕于当阳山建度门寺,以表旌其德。中宗即位亦厚重之,中书令张说执弟子之礼。神秀大师尝奏武后召请慧能,亦自裁书招之,慧能固辞,答己与岭南有缘,遂不踰大庾岭,禅门乃有“南能北秀”之称。神龙二年二月示寂于洛阳天宫寺,世寿岁。敕号“大通禅师”,为禅门谥号最早者。其法流兴盛于长安、洛阳一带。阐扬禅旨,力主渐悟之说,南宗禅慧能则主顿悟,故禅史上有“南顿北渐”之称。其门人道璇最早至日本,故日本初期之修禅者大多属其系统。法嗣有嵩山普寂、京兆义福等。门庭隆盛一时,世称北宗禅之祖。然其法流仅数代即衰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