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法师简介:鸠摩罗什(—),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父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博通大乘小乘。后秦弘始三年()入长安,至十一年()与弟子译成《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论,系统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译经总数《出三藏记集》作35部卷,《开元释教录》作74部卷。所译经论影响很大,其中“三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三论宗主要依据;《成实论》为成实学派主要依据;《法华经》为天台宗主要依据;《阿弥陀经》为净土宗所依“三经”之一。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散,人称“什门四圣”。
在文章中,我们分析了《晋书》记载不实、前后矛盾的情况,考证、确认了鸠摩罗什大师两次“破戒”娶妻都是被迫而非主动的史实,但事实毕竟已经发生了。
一、鸠摩罗什自己如何看待“破戒”
那么,作为一位年轻时就立志到中国弘扬大乘佛法的高僧,鸠摩罗什对自己“破戒”的行为是如何看待的呢?
首先,鸠摩罗什对自己的“破戒”行为是非常悔恨的,负罪感很重。
(1)他在对弟子和信徒们讲经说法的时候,常常深刻自责,并以譬喻的方式告诫弟子:
每至讲说,常先自说譬喻:譬如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也。——《高僧传》
弘始九年(),鸠摩罗什在一次讲《妙法莲华经》时又一次表达了后悔:
九年正月十五日,于大寺中,供三千僧。什在高座云:囊秽莫舍里真金。敷扬大义。雨花动地四方云集。——《弘赞法华经》
“囊秽莫舍里真金”,与莲花譬喻的含义一致。鸠摩罗什用“臭泥”“囊秽”比照自己,而将经义、佛法喻为莲花、真金。这种比照表现了鸠摩罗什的自责、自悔,以此告诫众徒,以及将自己的过失与佛教事业严格分开的坦诚襟怀。
(2)鸠摩罗什在龟兹时,曾师从卑摩罗叉学戒律。罗什到长安后,卑摩罗叉也到了长安。罗什与卑摩罗叉相见,师徒有一段对话:
卑摩后入关中,什闻至欣然,师敬尽礼。卑摩未知被逼事,因问什曰:汝于汉地大有重缘,受法弟子可有几人?什曰:汉境经律未备,新经及律多是什所传出,三千徒众,皆从什受法,但什累业障深,故不受师敬耳。——《高僧传》
这里鸠摩罗什又表示了自己对“破戒”的内疚心情。由于“破戒”而使自己“累业障深”,虽有三千徒众受法,但自己“不受师敬”,认为自己不能“为人师表”,其自责和悔恨心境表露无遗。
(3)公元年鸠摩罗什到长安不久,庐山慧远大师即致书罗什表示友好和敬意,并赠袈裟供罗什登高座穿用,还送漉器聊以示怀。鸠摩罗什在回复慧远的信中日:
夫才有五备,福、戒、博闻、辨才、深智,兼之者道隆,未具者疑滞,仁者备之矣。所以寄心通好,因译传意,岂其能尽,粗酬来意耳。损所致比量衣裁,欲令登法座时著,当如来意,但人不称物以为愧耳。——《高僧传》
鸠摩罗什深感自己持戒不具,面对慧远的尊敬,发出了“人不称物”的忏词,表露自己愧疚的心情。
其次,鸠摩罗什愧疚之余,将痛切转为悲悯心,更加尽心尽力翻译佛经、培育僧才。
苻坚为得鸠摩罗什一人而派吕光率大军七万攻打龟兹,鸠摩罗什为吕光俘获之后却被羁凉州十七八年,此间以及后来又两度被逼犯戒,这些经历令鸠摩罗什对人生灾厄有了更加痛切的感受,亦对人类苦难悲悯至深,产生了为众生“度一切苦厄”的强烈愿望。
从鸠摩罗什翻译的佛经种类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鸠摩罗什对持戒的强调和呼吁。《十诵律》《十诵比丘戒本》《坐禅三昧经》《禅法要解《梵网经》等重要经典成为中原佛教长期遵守的戒律经典,《十分律》是中国佛教流传年代最长、范围最广的律典。鸠摩罗什倾力翻译这些律典,即是对佛教法门的维护、对自己“破戒”的忏悔,也是心灵创伤的自我抚慰。
二、我们如何看待鸠摩罗什“破戒”
鸠摩罗什大师已经涅槃多年,他的事迹包括“破戒”对许多人来说,已经归入了历史堆中。但是,当我们接触到他翻译的那些著名佛典,我们还是无法回避这位略有瑕疵的佛门一代圣哲。那么,我们修行之人应该如何看待鸠摩罗什大师“破戒”的事件呢?
笔者有以下几条建议。
第一,尊重历史。鸠摩罗什“破戒”是事实,但是被迫的,不是主动的,这点是很明确的。不能像有些不负责任的网文那样,说鸠摩罗什大师主动索要女人,这个是会造口业的。人无完人,“破戒”是鸠摩罗什大师的定业,纵然他佛学造诣高深,不负一代高僧盛名,也是无可奈何,改变不了的。
第二,不因人废言。尽管鸠摩罗什大师有缺点,但他的优点更明显。我们应看到,他翻译的佛经,“以悟达为先”,先理解透彻,然后大胆地以意译为主,文辞通俗易懂,深受老百姓欢迎。现在流行的很多佛经,如《法华经》《金刚经》《阿弥陀经》《维摩诘经》等,都是鸠摩罗什的译本。据持戒精严的道宣律师说,鸠摩罗什是过去七佛的译经师,他主持翻译的经文是“得佛遗寄之意”的,又是受文殊菩萨“指授删定”的。鸠摩罗什曾经发愿:如果他翻译的佛经没有曲解佛法的本意,那么他涅槃后,舌头是不会烧烂的。如今,甘肃武威就有一座舌塔,供奉着大师那不朽的舌头。因此,我们对于大师一生忍辱负重,颠沛于兵戎与王权之间,为了把真正的佛法传到东土的卓绝努力,应生“同情之理解”,对于他翻译的经典,应作稀有想,好好诵读,悉心领会。
第三,要善用、善护己心。鸠摩罗什大师的遭遇值得警醒,但是我们看人看物,不要老盯着那不好的地方,那样不仅得不到好处,反倒可能形成一种情执,熏黑了自己的菩提心。“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唯心所现”,“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修行的关键其实在于“修心”,“境随心转”。听经闻法,开示悟入,成佛作祖,都依此心。不能错用了心呐!“自位不知他位,下位不知上位。”有很多事情,我们没处在那个位置上,是很难理解的;有很多时候,我们没达到那个境界,是很难体会的。因此,我们应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心态,不应事事苛责,毕竟,从究竟意义上讲,“破戒”的表面上是鸠摩罗什大师,其实也是我们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