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才是幸福的本质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公益帮扶 https://news.39.net/bjzkhbzy/170621/5478847.html

你知道一个大字不识的人,居然能写出如此美妙的古诗的传奇吗?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不仅仅是一个佛学大师,一个成就者,也是一代高僧大德。同时还是一位造诣极深的诗人。还是让我们先来欣赏他的诗作吧:

菩提偈

[唐]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1)菩提偈:“菩提”,意译为“觉”或“智”,菩提偈也就是如何成佛的诗歌。

(2)树:指菩提树,佛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佛,故称此树为菩提树。

(3)佛性:意为“觉性”、“如来性”,“涅槃”,“真如”,也即“如来藏”。

(4)清净:远恶行,离惑垢,称为清净。

(5)尘埃: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事物。

(6)玄:玄妙的佛理。

(7)西方:极乐世界。

初识惠能大师的这首诗歌是从《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的对话中。书中说,他二人聊诗歌的意境高下的时候就说到这首诗,黛玉告诉宝玉,当初五祖打算要传衣钵给禅宗六祖的人选有两个。一个是惠能大师,一个是神秀大师。当时的惠能大师大概是一个大字不识的火头僧,一日在他经过经堂的时候,听到的五祖正在讲《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偈。不由得心头大震,一时心有所感,以至于感应道交,慧根现前,当下开悟的。

神秀大师却恰恰相反,是一个闻思修行样样优秀的品学兼优的大师。五祖为了考验他们的修行境界到底如何,就让他们各自作一首诗写出自己的证悟境界。于是神秀大师就写到“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宝玉听了拍手大叫,真是好诗。哪知黛玉似乎并不以为意,接着说道。僧众们看了神秀大师的都和你一样交口称赞,心想这衣钵传人肯定是神秀大师了。没想到不久后惠能大师经过这里看到神秀大师的诗作后,提笔就写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黛玉说完,心想宝玉这呆子听了这个是不是要跳起来了。哪知道宝玉竟也似傻了一般,居然痴痴呆呆,不言不语如痴似醉若有所悟的样子。黛玉便笑着说,莫非你也开悟了吧。

那时候每当看到这段文字就觉得很深奥,很难懂却又特别向往,就觉得这两位大师的境界真是深不可测,文采也十分精妙,非常羡慕。同时对于书中宝黛二人的学识也十分佩服。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佛学的了解,对这两位大师的境界也就逐步有所了解。越是了解就愈加觉得他们特别了不起。

先看这个“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偈诵。说我们的心就如菩提树一样如如不动,本来清净,身体则如同放明镜的一面干净明亮。但是我们要时时刻刻警醒,检查自身的过失和错误,千万不要让其沾染上尘世的污垢。神秀大师已经参透心的奥秘,把心比作菩提树郁郁葱葱如如不动。但是身在尘世,难免就会有种种世俗的尘埃会破坏我们的戒律,影响我们的心的清净。

所以我们就必须时时保持警醒,就像打扫明镜台一样时时刻刻打扫自己的身心,不要坏了戒律,乱了心神。被尘世的污垢弄脏了明镜台。也就是说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时刻反省自己,看看自己哪些地方做错了,哪些地方自己的心被染污了,然后及时忏悔,及时地改过自新。这种境界已经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终其一生也达不到的。难怪宝玉当年一听就大呼“妙极妙极”。

再来看惠能大师的偈诵“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惠能大师的境界明显又高深了许多。佛学中最究竟的境界就是证悟空性智慧。你看菩提本无树,那就是空。明镜亦非台,也是空。本来无一物,还是空,何处染尘埃,仍然是空。处处与空性相应,我连明镜台都没有,尘埃往哪里落?而且既然是空,尘埃也是空。所以也就不需要勤拂拭,自然就本来清净。

从这首诗来看,很显然惠能大师已经证悟了空性智慧。有此境界所以才能做出此诗。当时的神秀大师显然还有实执。菩提树也是实有,明镜台也是实有,尘埃也是实有。有了实执就表明还没有开悟。你看在他那里不是还有树,还有明镜,还有台,还有尘埃,还需要勤拂拭的?

但是在惠能大师那里,你看树也没有,空。明镜也没有,空。台也没有,空。尘埃也没有,空。也不需要拂拭,还是空。这就和证悟以后的境界完全相和。显然这已经是开悟的境界了。所以五祖看到这首诗以后就把衣钵传给了惠能大师。惠能大师就成了禅宗六祖。不仅如此,他后来还做了著名的《六祖坛经》。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看看。

让我们细细品味一下这首诗,我们都知道当年佛陀三次传法,分别讲了小乘佛法,大乘佛法和密乘佛法。其核心内容都是空性智慧。小乘佛法的核心是人无我的空性智慧。大乘佛法的核心是不仅要证悟“人无我”还要证悟“法无我”的空性智慧。“无我”就是空性智慧的另一种称呼。正因为这样,惠能大师的这首诗就充分的把自己的证悟境界表达了出来。

的确当我们彻底放下自己,就会幸福。

放下面子,我们就不会爱慕虚荣,从而也就不会为虚荣而卖命,不会为了面子耽误了自己的大好前程;放下贪欲,我们就不会贪得无厌,整日奔波劳碌,身心俱疲;放下愤怒,我们就会发现实情,不会被愤怒冲昏头脑,做下后悔终生的错事;放下我们的心理包袱就会一身轻松,轻装简从的出发;放下自我,就会发现原来自己如此狭隘,世界是如此的辽阔。放下自我,我们的格局一下子就会提升到最新的高度。

新的世界,新的眼界,全新的人生就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放空自己,才能接纳幸福,放空自己,才能接纳智慧,放空自己,财富才可以进来。老子也曾经说过“无为而为”,才是道。我们就是把什么都当成实有,牢牢地抓在手里不肯放手,结果往往都是抓住了芝麻丢掉了西瓜。我们抓住了爱人丢掉了幸福,抓住了钱财,丢掉了健康,抓住了贪欲,丢掉了自由。为什么不试着放下呢?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没有必要那么执着,让我们放空身心,就可以达到“何处染尘埃”的境界。放空了自己,痛苦从哪里来?又能落在哪里?哪里又有痛苦?当真的放空了自己,我们就拥有了世界。放空了自己,我们就收获了幸福。快来尝试着放空自己吧!

心存善念必有大福

幸福在哪里?幸福的根本是什么

幸福在哪里?幸福在自律的生活里

幸福在哪里?你的幸福在那个层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