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片冰心在玉壶当心理咨询本土化遇上紫 [复制链接]

1#

笔者是一名医师,从事了30年的健康管理与心理咨询工作。同时,笔者也是一个宜兴人,饮茶玩壶融入了笔者的生活。作为一个宜兴本土的心理咨询师,优秀传统文化给了我源泉、滋养、支撑,宜兴的壶、茶让我开悟。

国学是源泉

现代心理咨询理念被引入中国,特别是30年来,主流意见是强调不断进行本土化,这个过程就是现代心理学与传统优秀国学相遇、重构的过程。

诸子百家的思想,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心理学内涵。譬如,儒家讲求“仁”,强调人伦,也就是人的关系。而心理咨询学派的一支——客体关系学派强调的就是“关系”。道家更像是认知行为疗法流派,强调正反两方面,打破自动思维,强调以“水”“弱”势。这个对父母的焦虑、定位、边界,无疑有着振聋发聩的启示。法家,则是动机学派,强调对人性的恶的一面,注重本能、“本我”。佛学特别是禅宗融入中国后,深刻地影响着人心。佛家所言众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这未开悟的佛,则契合了后现代主义的的哲学心理观,资源取向代替了创伤取向。

此外,这些年比较火的咨询流派或技术,如内观、正念、沙盘等都是汲取传统国学或东方文化的精华,重新建构而成的,而这个重建是一直在进行中的。可以说,优秀传统文化是本土心理咨询师修炼成材、博学成专,建设人生大厦中不可缺少的一根支柱。如果不懂得从国学中汲取精华,是很难做好一名优秀的咨询师的。

养壶即养心

紫砂界常说“功夫在壶外”,同样,心理咨询也是“功夫在室外”。咨询师自身需要不断养心,而有些似乎与专业无关的爱好休闲就让人不断开悟。对于我这样的宜兴人来说,泡茶养壶就是一个养心的过程。一把壶正如一个人心的大小,慢慢摩壶的过程,正如摩心,安放心事。一壶在手,细细品茗,养壶与养心是相通的、一致的。

遇到急急忙忙的来客,宜兴人习惯说一句:甭急,先吃杯茶。客人便一下安身安心了。心理学中的沙盘、内观,与饮茶正有许多的相通之处,细细揣摩,给人启发。一张茶台,正如一个沙盘。围着茶台,茶室无论大小,都如一个容器,其中若干不同的茶器排列组合,犹如沙盘中沙具的摆放与流动。此时喝茶的人心是定的,正好细细觉察内心,心事自然流露。

壶如其人

常言道字如其人,或如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所言:“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制壶用壶何尝不是如此呢?

以“七位老指导”中的两位代表为例,顾景舟先生刚直,代表作“提璧”,光洁如玉,线条简洁,遒劲有力,是个“梗头”。蒋蓉女士心细,代表作“荷叶青蛙”,巧心巧思,恰是江南女子的七窍玲珑心,将花器发挥到极致。

作为一个跨界的爱壶人,对紫砂壶之祖“供春”,笔者也略有点自己的看法。传说中,供春是明代宜兴吴颐山的书僮,吴氏未中进士时在金沙寺闭门读书,供春闲来无事,偷学得老僧制壶技术,偶得缸底好泥,仿树瘿之形,制成第一把紫砂壶。业内有说法认为,此供春实则是吴氏所为,因为不想被冠以玩物丧志之名,推给书僮。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说法的可信性是很高的,因为,树瘿一般是创伤的意象。如果供春是一位年轻的书僮,如何会认可这丑陋的树瘿并内化?要么供春虽名是书僮,其实是一位大叔级的仆人,要么就是寺中老僧,或者就是吴氏本人。如果是一位少不更事的少年,可能性不大。

从用壶的角度来看,喜欢哪一种器型,也是一种心理投射。光器、筋瓤器、花器造型各异、变化无穷,各有人喜欢。买壶人面对千百种壶,产生喜爱之情的,自觉不自觉都是能引起内心共鸣的。而有人专购某个制壶人的壶,即是认同了这位师傅本人,与之产生共鸣。

吃茶去

宜兴大觉寺开山宗长星云大师有一本书,叫《吃茶去》。“吃茶去”常被禅宗法师用来开示,对“吃茶去”这三个字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有禅意者认定是“直指人心”“禅茶一味”。

心理咨询之所以需要人来做,最重要的不在于咨询师掌握了多少专业知识,学历多高,而在于本身的这个人如何,是否内外兼修、心身健康。这也可以解释历代的一些高僧大德,虽然并没有专门学习心理咨询,却可以开悟,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而禅宗更讲顿悟,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问题,开示需要不同的悟性。随着现代心理咨询理论的发展,心理咨询越来越重视求助者的自我发展,咨访双方是平等的,只是分工不同。咨询师本身不能自处于主导者的角色,更不能凌驾于求助者之上,他(她)只是一个陪伴者,只是一面镜子,可能只是你开悟时身后的一棵菩提树,也可能是达摩面壁时那照得出人影的石壁。能一起喝茶,便是禅机。

所以吃茶去!

这些年,来咨询的青少年出现问题,基本上都与家庭、父母有关。这些父母要么有人缺位,要么给予的焦虑太多。在这个焦虑的社会,父母给不了正在脆弱阶段的孩子很好的抱持。就好比要泡出一壶好茶,不同的茶需要不同温度的水注入壶中,然后慢慢酝酿,这就是恰好的满足。当代人往往太急,爱太热烈,水直接淋下去,所以容易烫伤。

茶与宜兴人的心理原型

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集体潜意识,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每个民族、各个地方又会有各自独特的那部分。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是原型,原型通过原型意象来象征性表现出来。比如,太极图与汉字,就是可读的原型,以汉字为母语的人一看就已经进入心灵。而对于宜兴人来讲,“茶的绿洲”和紫砂壶一样,就是我们的原型意象。

一些久居在外的乡贤喜欢宜兴的地产,甚至是宜兴口音。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认为,这是对故乡的忠诚,对祖先的敬仰。所谓乡愁,就是心中有原型,而现实中远离了,所以要回归,要呼唤。此刻,心里的意象,即是少年的自已,这种美好的回忆,也总是和故乡的特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宜兴人,即使身在天涯,身边总少不了一把紫砂壶。

对一个宜兴人,或者热爱宜兴的人,壶是紫砂的好,茶是阳羡的好,水是荆溪的好。

年12月1日

参考文献或资料:

谢强著:《紫砂艺术》,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第11-17页。

吴乐如著:《诌议紫砂壶始祖供春与吴颐山的关系》:《宜兴紫砂吴艺风采》第-页。

(本文作者系宜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皖南医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宜兴市心理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健康管理与心理咨询。)

文:杨亚明图文刊登于《紫砂汇》第二十八期转载请注明来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