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了诸国,供养诸佛(1)。
菩萨一面修慧,一面修福,在明了诸佛国土的地点和环境之后,就到诸佛国土去广修供养诸佛。
附记1:修菩萨道的人,一定要福慧双修,将来才能成就两足尊之佛果。
附记2:菩萨们皆学普贤行,广修供养,他们不只在一佛之前修供养,还要在十方佛国中,供养十方一切诸佛。
附记3:供养十方诸佛,不但要供养已成佛的佛,还要供养未来佛之一切众生。经中所说“供养诸佛”,即是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之一切诸佛的。
化现其身,犹如电光(2)。
菩萨已断分段身,证得意生身,能身如其意,自由自在地化作种种身形,好像电光那么的快速。
善学无畏之网(3),晓了幻化之法(4)。
菩萨善于学习大乘佛法之义理,具有问答断疑之四无畏,故能在大众之中说法,毫无畏惧;又从观照般若中,晓了世间一切万有,如幻如化,虚而不实,所以其心清净,没有丝毫的妄想执著。
坏裂魔网(5),解诸缠缚(6)。
由于菩萨有殊胜的口业和意业,故能说法利生,帮助世人冲破那令人产生种种邪见和恶行的魔网,以及断除那缠缚着众生于三界六道之中轮回生死的种种烦恼,使到一切众生,都能返璞而归真,超凡而入圣。
附记:念佛人如果自己信佛念佛,又劝人信佛念佛,便是帮助世人“破裂魔网,解诸缠缚。”因为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它能使一切世人,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见弥陀,作佛祖!
超越声闻缘觉之地(7),得空无相无愿三昧(8)。
像这样的菩萨,其成就已经远远的超越了所有的阿罗汉和辟支佛,因为他们都已经证入了大乘的“空、无相、无愿”之三解脱门。
附记1:二乘人也能证“三解脱门”,为什么又说菩萨远超二乘呢?原因是,二乘所证,只得人空,未得法空,未空法相;菩萨则与般若相应,人法皆空,性相皆了不可得。又二乘人不知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只知苦、空、无常、无我,故急着证入偏空之涅槃;菩萨不同,了法如幻,知虚无实,所以入涅槃而不住涅槃,到无量世界去普度众生,庄严佛土。由于能离相度生,无住生心,所以“超越声闻、缘觉之地。”
附记2:大乘所说的空、无相、无愿三昧,于毕竟空中,无涅槃之相,亦无成佛之相,这与《般若心经》所说之“无智亦无得”的意思一样,是大乘佛法崇高的理境。一些刚入佛门修习佛法的人,都认为有菩提可求,有涅槃可得,才来学佛;如果说无求无得,还学个什么呢?殊不知学佛学到了家,彻悟诸法皆空的道理,才知道佛法中一切真净妙美的境界,都是从无求无得中显露出来的。故《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因此学佛人进入最高的灵境时,不但要空去能观智的菩提,连所得境的涅槃,亦是空无一物。在《六祖坛经》中,神秀和惠能的偈就显出两师智慧的浅深不同,亦反映出两人对有智有得与无智无得的见地。神秀的偈说:“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是有智有得的见解;惠能的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无智无得的见地。这种“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的意境,唯证者方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言说不及,本无可说的。
附记3:佛门所讲的“无所得”或“不可得”,不是没有了东西,而是得了真净智德的好东西,不以为自己心有所得,乃是无得而得,得而无得的境界。这种境界,唯有依般若的空观去修,扫荡一切情执,空无所著,在清净圆明的心中,纤尘不染,了无渣滓,这些真净的智慧,都自然会在毕竟空中,显露无遗。
善立方便(9),显示三乘(10),于此化终,而现灭度(11)。
菩萨皆以度化众生为己任,但是众生的根机程度有种种的不同,故必须善巧方便地建立种种的教学方法,因此才有声闻、缘觉、菩萨等之三乘教法的出现。一旦教化众生的机缘尽了时,他们就会非灭示灭,方便的示现灭度。
附记:佛菩萨教化众生,因为他们有因材施教的智慧,和应以何身度之则以何身度之的能力,所以他们教育众生的事业,做得非常的圆满。我们有一天也可以像他们一样有种种的善巧方便,只要我们现在努力念佛,发愿求生极乐,当我们成功往生极乐时,立刻就可以化身千万亿,到十方世界去,应以何身度之,则以何身度之,应以什么方法度生,就以什么方法度之,善巧之至,方便之至。所以,只要能往生极乐,一切方便,自然具足。
亦无所作(12),亦无所有(13)。不起不灭(14),得平等法(15)。
菩萨已证得空、无相、无愿之三昧,空故无所作,无相故无所有,无愿故不生,不生故不灭,因此证得诸佛平等一相之实相。
附记1:“得平等法”即证得诸佛平等一相之实相,此实相又名佛性、真如、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和真心等等,也就是一切众生所本具的、灵明洞澈的、具足万德万能的真心、本体。此真心、本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因为佛性乃每个众生所同具有,所以它在断了烦恼成就最高佛果之圣者身上,没有增加一分一毫;在充满烦恼之凡夫身上,也没有减少一分一毫。正如天上之红日,其固有的光芒永远是一样的,当空之时,光芒四射,但未增加分毫;被乌云所蔽时,光芒虽不显,但亦未减少分毫,一旦云开,其亮如故也。由于佛性,人人本具,各各不无,又因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所以谓之“平等法”,也是诸佛所证的平等一相之实相。
附记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由此可见,众生的佛性,一切法的法性,皆是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真空(非空之空)妙有(非有之有)的,这就是一切万有的真面目,也就是所谓的平等一相之实相。
附记3:菩萨能证得诸法平等一相之实相,那是修习般若的必然结果、收获。所谓“般若”(prajna),华译为智慧,但它不同于一般所说的聪明智慧,而是如实知见一切事物本性的真智妙慧。它有三种:(一)文字般若。指佛所说的一切言教,凡是佛所说的一切经论文字,都叫做“文字般若”;(二)观照般若。即依文字,解其义理,起观照行,观察诸法实相;(三)实相般若。即依观照,窥见心性,彻证实相,实相就是诸法空性,而空性正是一切法的法性、一切众生的佛性。证悟此性的人,便是“明心见性”,能明心见性,便能解脱生死,超凡入圣。
注释
(1)明了诸国,供养诸佛 在明白了诸佛国土的状况之后,便实行供养诸佛。供养有财供养和法供养两种,如以财物来庄严道场、提供修道者的生活所需等等,叫做“财供养”;如流通经书、弘扬佛法、修行佛法等等,叫做“法供养”。
(2)化现其身,犹如电光 比喻菩萨化作种种身形,好像电光那么的快速。
(3)善学无畏之网 是说菩萨善于学习大乘之教法,在教化众生时,有四种的无畏。即:一、总持不忘,故说法无畏;二、尽知法乐,知众生根机心性,故说法无畏;三、善能问答,故说法无畏;四、能断物疑,故说法无畏。此四无畏,包括了一切之无畏,故喻之如网。
(4)晓了幻化之法 菩萨清楚的知晓,宇宙万有,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当体即空,一切如幻如化,如镜中花、水中月、梦中之山河一样,虚而不实。
(5)坏裂魔网 是说菩萨能帮助众生脱离魔网的意思。魔网是指很多的邪知邪见,邪知邪见能网罗众生在三界六道之中轮回生死,故喻之如网。
(6)解诸缠缚 解除一切的烦恼。缠缚即烦恼的别名。
(7)超越声闻、缘觉之地 指菩萨的成就,超越了阿罗汉和辟支佛。声闻是指闻佛音声而悟道的人,其最高果位即阿罗汉;缘觉是指听佛说十二因缘而觉悟的辟支佛。
(8)得空、无相、无愿三昧 得到大乘的空、无相、无愿三昧。这种三昧(定)又叫做“三解脱门”。这有大乘和小乘的分别,大乘所得的“空”,不但我空、法空,连空亦空;“无相”,不但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之四相,亦无生死涅槃相;“无愿”,发心即起慈悲,不舍众生,志愿作佛,无成佛相,普度众生,无度生相。小乘人所得的空三昧,则只有我空;所得的无相三昧,是无我人等四相,但仍有涅槃相;所得的无愿三昧,是所作已办,有馀涅槃,或灰身灭智,无复愿求,于佛智慧,及相好功德等,也一概不要,无复愿求。
(9)善立方便 善巧方便的建立各种的教学方法。
(10)显示三乘 为了善巧方便,由一乘而显示三乘教法。三乘是指声闻、缘觉、菩萨。
(11)于此化终,而现灭度 在这个世界度生的机缘已尽,便示现灭度入涅槃。
(12)亦无所作 因了达诸法本空,而不著于空,故无所作。
(13)亦无所有 因了知诸法无相,而无所愿求,故无所有。
(14)不起不灭 又名不生不灭,了知诸法无相,而无不相,入于中道,故不生不灭。
(15)得平等法 证得诸法平等一相之实相。此实相即佛性、真如,乃人人本具,各各不无,故说“平等法”。
#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