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抹药吗 https://m.39.net/disease/a_9114283.html禅诗是与念佛、参禅相关,富有佛理禅意的诗歌,是中国诗歌园地的一畦奇葩,其内容多为示法、开悟、倾古,一般人读来趣味有限,但也有著名文人诗人、诗僧的经典作品,艺术水平极高、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人生启迪。
禅诗,顾名思义就是与念佛、参禅相关,富有佛理禅意的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园地的一畦奇葩,据统计有几万首,相关介绍书籍也很多。而且,近现代的高僧大德、国学大师几乎都有作禅诗的嗜好,其中既有古体诗、也有现代诗,因此禅诗还会越来越多。禅诗大体又可分为两类:
一是禅理诗,是记录修行感悟的佛理诗歌,内容题材有示法、开悟、倾古等,多富于哲理和智慧,也有深刻的中华传统辨证思维。这些诗与偈(jì)语的界线模糊,偈是僧人附于佛经之后的一些读后感悟唱词,往往连篇累牍、一般人读来趣味有限。
二是禅意诗,是反映僧人、文人修行参悟生活的诗歌,内容题材有山居、佛寺、游方等,多通过描写幽深峭曲、超凡脱俗的山林佛寺风光胜景,来展现作者洁净无尘、空澄静寂的禅境、心境及“出世”情怀。有很多诗人如王维、白居易、苏轼等,以及很多诗僧,都擅于创作禅意诗,作品富有情趣、艺术水准极高,让读者在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得到人生启迪。本文就重点介绍一些经典“禅意诗”。
提到禅诗,大家最熟悉的一定是盛唐时高僧慧能(禅宗六祖、南宗创始人)的四句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诗对禅宗发展极为重要,是主张“见性成佛”即顿悟,因此这一派被称为“顿悟派”。创作源于慧能与北方“渐悟派”高僧神秀的讨论,神秀先写四句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主张“拂尘看净”即渐修。哲学上看一个偏向主观(慧能)、一个侧重客观(神秀),后来禅宗公认慧能更胜一筹、成为主流。
古代文人、高僧创作的经典禅意诗,根据其感悟内容,大体可归为“空净、淡泊、闲适”这三大类。
1、空净,感悟世事的虚无。
中国佛教独创的禅宗,亦称佛心宗,主流主张正如上面慧能的观念,即心性本净、觉悟不假外求,强调无念、无相。因此体会世事虚无就成为参禅的重要感悟,此类禅意诗很多,最典型是中唐时高僧“鸟窠”的《无题》: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诗人说:人总是不知从哪来、又会到哪去!但这有何不同呢?或许只有“无法摆脱的迷惑”才是共同的!何必在意这些虚空、不实的人生俗事,这大千世界、个人人生都是一场梦罢了!正是典型的空净、虚无感悟。与鸟窠同时代的大诗人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曾写下类似感悟的杂言古诗: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此诗不愧“诗魔”的大手笔!文字精练、空灵跳跃,用到花、雾、春梦、朝云等虚无事物展现朦胧缥缈的意境。从表面看是追念和惋惜逝去的美好人和物,其实是谈空净、虚无的感悟。还有南宋文学家范成大,不仅擅长描绘农村社会生活的诗作,晚年从官场退隐后也写下很多禅诗偈语,如这首:
窗外尘尘事,窗中梦梦身。
既知身是梦,一任事如尘。
范成大说既然知道人生如梦,那就放松心情、放任万事成尘埃吧,也是谈世事的空净、虚无。还有名著《红楼梦》,其中也有很多禅意诗句,如惜春所写的几句偈:
大造本无方,云何是应住。
既从空中来,应向空中去。
故事情节是:惜春听说妙玉坐禅时(想到宝玉)中了“邪魔”,便叹息她“毕竟尘缘未断”,于是自己蓦与神会、口占一偈。小说作者既暗示惜春与佛门有夙缘,也是对空净的感悟。
此外,明末高僧“憨山德清”存世的《醒世歌》,虽艺术造诣较之白居易等大诗人相去甚远,但内容也是对虚无人生的典型感悟、如下面几句: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2、淡泊,感悟人生的愉悦。
中国古代文人本来就多主张恬淡寡欲,如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而禅宗所倡导的“六根清净”修炼过程刚好也需要淡泊的人生境界,于是此类表现淡泊人生、以致乐观豁达的禅意诗就很多,典型是唐末高僧“布袋和尚”的《插秧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诗僧描绘插秧场景:手拿稻秧、低头见清澈的水田、倒映的蓝天、倒走着把秧插成行。然后说,插秧步步后退,但对于种稻反倒是往前推进。退步、低头却是在向前!正说出了淡泊明志的人生道理。还有唐代大诗人王维,也是佛教、禅宗的追随者,被称“诗佛”、创作了大量禅意诗,如《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此诗表面写诗人吃斋奉佛、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让读者体味到诗人顿悟淡泊人生后的轻松愉悦。王维的晚辈白居易也有一首类似情境的《对酒》: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贫随富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此诗劝人不必斤斤计较、放宽胸怀、保持心情愉快,确实意味深长。更有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也曾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其融入自己的诗词创作。在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于山中野游偶遇风雨、却不急不慌徐徐而行,据此写就一首非常优秀的禅意词《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尽显诗人旷达的胸襟、脱俗的境界,连同词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词句,都反映出苏轼“于淡泊中蕴含乐观豁达”的非凡思想境界,如没有深厚的禅学修为是绝无可能写出来的。较苏轼晚近百年,南宋高僧“慧开”也有一首以浅显语言表达淡泊、豁达感悟的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3、闲适,感悟生活的真谛。
不论是佛学高僧、还是文人墨客,在参禅时总是追求拂除客尘烦恼、清净自心,因此闲适、平静的生活状态便成为修炼的基础,描述闲适生活场景的禅意诗也很多,典型的如宋末元初一位江南女僧(梅花尼)的《咏梅花》: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诗中写踏破山岭觅春、却一无所得,但归来时发现梅花已开、春意尽在枝头!充满悠然自得之趣,展现出一种闲适的情境、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说明诗人已顿悟。还有这首《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此诗据说是王维创作的短小浅显禅意诗、营造了一种闲静意境,但更深层次则是用真实的“山、水、花、鸟”与画中景物对比,表达对世事虚空的感悟。因此也有人怀疑此诗不是王维所作,是宋代高僧为《金刚经》所作偈颂诗。展现闲适生活状态的还有晚唐诗人杜荀鹤的《赠质上人》:
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这是杜荀鹤送给一位高僧“质”的领悟诗,赞赏了高僧云游四方、了无牵挂、清闲心静的生活状态,展现的也是一种参禅悟理的闲适生活境界。表达过这种生活状态的还有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他虽是道教信徒、山水诗鼻祖,但其作品中也曾流露出禅宗理趣,如《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此诗还是孟浩然擅长的山水诗风格,写禅房周围寂静、淡雅的环境,烘托出高僧潜心修禅、清心寡欲的生活状态,赞美其一尘不染、超尘脱俗、心洁如莲的美好品质,是一种更高境界的闲适!另外,明代云南高僧“苍雪”曾有一首优秀的题画禅意诗:
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
神仙更有神仙著,千古输赢下不完。
说松林中石棋盘上落了松子、正是“千古输赢下不完”的棋局。既有闲适、也展现了世事变幻如烟云雨雾的深刻禅理。
最后,说说元代高僧“清珙”的二首较特殊的禅意诗。一首是不常见的讽喻禅意诗题材,《裁缝诗》:
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
量尽前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
此诗用裁缝做比,世人从来都是“拿着刀尺”量他人的短长、又有谁会量自己的短长呢?有多少人穷尽一生计较他人长短、却从未回头正视过自己的长短!另一首诗似乎更符合现代人“活在当下”观念的禅意诗,《山居诗》: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
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时枙子香。
此诗大致是说:对过去和未来都不要纠结,今天就只说今天的事情,正如梅子成熟、栀子开花都是季节性的,一定要把握当下的时节因缘、不能放过。由此看来,中国禅诗、禅意诗的内容确实丰富多彩呀!
#深度好文计划#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