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应到北京那家治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_zx/dnv2wq5/一、世俗对“人生”的解释。
“人生”的概念是:人从出生到死亡几十年的整个过程;人一生中的活动;与人的关系生疏,人生地不熟。
“人生”的定位是:人的一生、人的生命、人的生活;人为万物之灵;从无而有是生,从有至无是灭。
宋·文天祥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词:“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二、佛教对“人生”的解释。
首先,《金刚经》说:“无人相”,是表明人本无实,只是五蕴、六大、十二处、十八界等缘法的和合相及相续的假相而已,而五蕴等又是刹那生灭的,故人是相续生灭的假相;其次,佛教解释“生”为“缘生”,从众缘和合而生,即所谓“生空无生”。
三、佛教对人生的看法。
佛教对人生的基本看法是“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是指生、老、病、死、爱别离、怨僧会、求不得、五阴积盛等八苦;
“集谛”,是指“业”与“惑”,这是痛苦的原因;
“灭谛”,是指消灭人生的苦难;
“道谛”,是指通过八正道的途径,才能达到涅盘的境界。
四、佛教人生观的方法。
人生,就是人类从出生至死亡所经历的过程,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经历波折坎坷,经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人生。人生中尤其是亲情、爱情是最难以忘记。我们活在世上,应该活得有价值、有意义,不能醉生梦死空过一生,更不能造作恶业过一生。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来对待人生,珍惜光阴,使人生不虚度,创造人生价值,这样就活得有意义。佛陀告诉我们,要利用有限的生命,转恶成善、转邪成正、转染成净、转识成智,最后成就佛道。这就是佛教的人生观。
(一)、转恶成善。
转恶成善,就是断除恶业,成就善业,往生后能上升诸天,享受天道的快乐。佛教的人生道德结构可概括为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具体地说,就是要求人们认真实行“五戒、十善”。
“五戒”:不杀生(不杀动物)、不偷盗(不偷窃属于别人的东西)、不邪淫(不乱搞男女关系)、不妄语(不说假话)、不饮酒(不酗酒闹事)。这些戒条是佛教徒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
“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等十种善业。“十善”,是从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去除十恶,做到十善。行为上,不杀生而保护生命;不偷盗而勤俭节约;不邪淫而纯洁清白。言语上,不妄语而说老实话;不两舌而说团结话;不绮语而说朴质话;不恶口而说和善话。思想上,不悭吝而广行布施;不嗔怒而难忍能忍;不愚痴而勤修智慧。
(二)、转邪成正。
邪心取理,颠倒妄见,不信因果,断诸善根,作阐提行,是名邪见。邪见很可怕,不但将失去人身,还要受万劫的三恶道苦楚。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要感受刀途、火途、血途的苦楚。我们这一生结束以后,要想不堕落三恶道,就不能再造邪因。
转邪成正,就要修习“八正道”,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的正确方法或途径。转邪成正,在佛教来讲还是属于人天乘。
1、正见。即正确的知见。
2、正思惟。即正确的思惟,没有过分的贪求。
3、正语。即所有言说,与道相应,与善法相应。
4、正业。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盗、淫等一切邪业。
5、正命。即以正确的方法来养活自己。
6、正精进。佛陀教导我们要精进,不要懈怠。
7、正念,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8、正定。即离欲恶不善之法,修习初禅乃至四禅八定。
(三)、转染成净。
染,就是染污,指我们内心被无明烦恼染污了;净,就是清净,即远离了无明烦恼。近年来,空气、水源、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生态不平衡,给地球带来很多的灾害。在佛教来讲,内心有污染的众生就是凡夫,内心没有污染的就是圣人。
佛法是标本兼治,首先要先治本,要从内心上根治污染。勤修“戒、定、慧”三学,熄灭“贪、嗔、痴”三毒,求得“身、口、意”三业清净。内心不起烦恼污染,这就是佛教的解脱行。转染成净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共同修习的,是成就佛道的必经之路。
(四)、转识成智。
普通的俗人,心有分别,认识不清,颠倒重重,既有烦恼障,又有所知障,不能以智慧来观察人生,观察宇宙间万事万物。所以不能处处为他人着想,一门心思总想着自己。不能以他人之苦为自己之苦,不能以他人之乐为自己的乐。
因此佛教讲,要先发“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行动上修“四摄六度”。四摄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通过这样的菩萨行,在唯识学上讲就可以转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成四智(一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四成所作智),断烦恼障就证得涅槃,断所知障就证得菩提。
“四摄”:
“布施摄”,就是以物质、才能等来帮助别人,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作贡献;
“爱语摄”,就是和颜悦色对待别人,使别人生欢喜心而受感化;
“利行摄”,就是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处处代别人著想,热心服务社会,维护社会公德;
“同事摄”,就是与大家同甘共苦,打成一片,任劳任怨,埋头苦干。
“六度”:
1、以“布施”度“悭贪”,不但不贪分外之财,还要以钱财和学问、知识来帮助别人;
2、以“持戒”度“放逸”,促使人们去恶从善,遵纪守法,造成严谨的生活;
3、以“忍辱”度“嗔怒”,忍受别人对我的侮辱怨害,大量包容,并能安忍众苦,与艰苦的环境作斗争,不被种种烦恼所动摇;
4、以“精进”度“懈怠”,就是大勇无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
5、以“禅定”度“散乱”,排除杂念,使思维能力统一集中,制心一处;
6、以“智慧”度“愚痴”,用善巧方便地开展工作,研究学问,把握时代的脉络,学好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佛教特别重视人生的价值。首先,释迦牟尼佛就是在人间成佛的,虽然他教化的对象很广,但是以人为本,只有人最适宜于探求真理,彻证真理。因为只有人是“万物之灵”,又处在苦乐相等状态中,有智慧和能力,可以为追求真理去奋斗。人们在各种苦恼交迫的情况下,又都有解脱的要求。
所以佛陀教导弟子们要以“八苦”为师。“苦”当然是人们所厌恶,但如果因受苦而奋发图强,便可变压力为动力。正像孟子所说:“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逆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要想达到清净圆满的佛陀境界,还要以人身作为基础。所以佛教中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就是提醒人们不要自暴自弃,不要辜负这宝贵的人身。
“佛”的含义是智者、觉者。这个“智”是大智,即深入法性最深层次的智慧,遍知一切法相、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智慧。佛陀认为“众生是未觉的佛,佛是已觉的众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得成佛。”因为每人的大脑一生能贮藏一千万亿个信息,科学家也只用了百分之一。可见,每个人所具的本性,原来与佛无异。只是普通人被烦恼、妄想、执着所缠绕,而难以使光明的灵性显现而已。
五、选择人生观。
1、人生之乐。
我们常说:人生有酸甜苦辣,人生充满了悲欢离合。
追求快乐是每个人所希望的。人生有那些快乐呢?金榜题名是快乐、事业有成是快乐、妻贤子孝是快乐、财源滚滚是快乐、大病初愈是快乐、喜获麟儿是快乐、苦尽甘来是快乐……。大体而言,我们可以将人生的快乐分为外乐与内乐两种。
外乐是指感官所产生的快乐。具体而言,指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或财欲、色欲、名欲、食欲、睡欲等五种欲乐。
内乐是指精神上所产生的快乐。例如:有些人喜好阅读,从神游古今中得到无比的快乐;有些人喜好写作,从文艺创作里得到许多的乐趣;有些人喜好静坐,闭起眼睛来,坐上一支香、两支香,在轻安中得到无限的喜悦;有些人献身于信仰,在信仰里得到平安的喜乐。
2、人生之苦。
佛教所说的苦,除了身心因为遭遇逆境所感受的苦恼以外,主要是指“无常故苦”。无常剥夺了人们的青春,使我们的身体在不知不觉中老朽毁坏;有些人家财万贯,衣食不缺,但是天灾人祸会将金钱夺走,不肖子女会将财产散尽,到头来一切都成为空无。当初恩爱的夫妻,往往因为一点小事变成怨偶,甚至对簿公堂。事业有成的人虽然名利在握,却不一定能够持久……。由于一切无常,在时间上有生、住、异、灭,在物质上有成、住、坏、空,在生命上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八苦。这是任何人所无法否认的事实。
3、苦乐中道。
《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法句经》说:“世皆有死,三界无安,诸天虽乐,福尽亦丧”。
《涅盘经》说:“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还堕三恶道中”。
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当中,天道最胜、最乐、最善妙、最高。诸天充满光明,自然光昼夜常照,以能照耀的缘故,因此名为天。诸天之所以能够感得庄严而无碍的身形,是因为他的善业力、自业力的缘故。天人欢喜赞叹佛事,奏天乐,散天花,熏天香,飞行于空中,称为飞天。佛教的壁画、壁雕里经常出现飘逸的飞天,并且用飞天来庄严檀场。诸天的福报虽然殊胜,但是仍然有其痛苦。因此在福报享尽,“五衰相现”的时候,还是要受到犹如地狱一般的大忧恼。可见求生天道,终非究竟安乐之处。
根据《大毗婆沙论》的解释,在六道之中,能够止息烦恼恶乱意念的,莫过于人,因此,人名为“止息”。人,是“忍”的意思。这是说,人对于世间的违顺之情,能够逆来顺受,因此名为忍。所以人所住的世界称“娑婆”,也就是“堪忍”的意思。表示娑婆世界苦乐参半,人安住其中,还有能力忍受生活。人生在世,每个人的际遇都不尽相同,甚至容貌、思想、行为、寿命、福乐等果报也都不一样,这是由于各人过去所造的业因不同所致。
佛教里还有一种修习大乘的菩萨维摩诘居士,他并不呵斥欲乐,以慈悲智能来净化引导欲乐,并且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作为自度度人的目标,一点也不妨碍他的修行。
《维摩诘所说经》:
资财无量,摄诸贫民;
奉戒清净,摄诸毁禁;
以忍调行,摄诸恚怒;
以大精进,摄诸懈怠;
一心禅寂,摄诸乱意;
以决定慧,摄诸无智。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
虽处居家,不著三界;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现有眷属,常乐远离;
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
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
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
受诸异道,不毁正信;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
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
执持正法,摄诸长幼;
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
游诸四衢,饶益众生;
入治正法,救护一切;
入讲论处,导以大乘;
入诸学堂,诱开童蒙。
4、究竟常乐。
人生自古苦乐参半,因为世间一切无常。所以苦并不足畏,只要我们肯面对现实,冲破难关,苦尽可以甘来;乐也不足喜,如果我们耽于快乐,不知上进,乐极往往生悲。好乐恶苦是众生的本性,然而世俗的快乐,无论是属于感官方面的也好,或是属于精神方面的也好,都不是究竟、长久、真正的快乐,甚至是引人堕落的原因。
经云:“吾有法乐,不乐世俗之乐。”什么是法乐?“法”,是真理;“乐”是快乐。真理所带来的快乐,才是真正永恒的快乐。五戒十善是法乐,六度四摄是法乐,四无量心是法乐,因缘果报是法乐,有空中道是法乐。心中有了法乐,对于五欲六尘不拒不著;心中有了法乐,对于世间不厌不求;心中有了法乐,到那里都能安然自在;心中有了法乐,当下就是极乐世界。惟有以无边的法乐为舟筏,才能使我们度过生死的波涛,到达常乐的彼岸。
《增一阿含经》云:“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
《四十华严》云:“人是福田,能生一切诸善果故”。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
《法句经》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太虚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可见,佛法是既出世又入世的,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业。所以佛教总的人生观是在普渡众生中使个人成就佛道。从来高僧大德,为自度度人,精进不已,惜时如金,昼夜勤修,一分一秒都不肯白耗虚度,心心念念都求与般若相应,表现出极度珍惜人生的精神。
六、佛教人生观的意义。
佛教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花园,这个花园里本该有随时开放的花朵,本该是五光十色、生机盎然,本该是阳光灿烂、万紫千红、欣欣向荣,可是多愁的人们总是在这花园里种植烦恼葛藤,开的是苦涩的花,收的是苦恼的果。他们已迷失到认为这不是花园,这儿没有沃土,这儿是长满荆棘的地方!
佛教认为,只有像周利盘陀伽念诵“扫帚”才能除去心垢,用扫帚开发心智思维,最后得到解脱,证阿罗汉果。进入佛陀所得之妙法境界。“扫帚”二字并非法义圣谛,却能令人开悟见智。念诵“扫帚”不是佛法,但是能令人深心思维,显露智光,使人契入大道。佛陀说显说密,说此说彼,无非是引导众生去返观自得!降服贪求的妄心,开启自性的思维,回到自性的源头,回到香飘十里的花园。
同时,佛陀认为从修行到证果,没有别人能够替代得了,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佛教肯定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不是别人的奴仆,只要努力修法,就可以成佛。重在鼓舞众生的自信和自尊心。佛教认为人人都具有成佛本性,“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没有谁可以驾驭人类,可以奴役人类,人的成败福祸全在于自己。自我完成伟大的人格——成佛,而修行证果。佛教这种思想,使人从神权的束缚中释放出来,从而得到自由;提醒了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要自我负责,不能归罪于天或埋怨别人。人有决定自己命运和前途的权利,人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有了独立自主的人格,人就能到自尊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