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诉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佛万佛所种诸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向,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01
注释*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果有众生听得您说的精妙佛法,真实不疑,他是否能够成佛?”
佛告诉须菩提:“你不要有这种疑虑,我灭迹后的第五个年,会有持守戒律,广修福德就能从这些经书中寻得法门,以此经真实所依。你应当知道这些人不只是曾经于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处种下了众善根前缘,而是在无量千万佛处积下了善缘。因此听到了这些经义,便会一念之间产生清静心。须菩提,如来有先知的,他是完全知道见到的,上面说的那些众生都是在这经义中得到无可估量的福报功德之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这些众生,不再执着我相,他相,众生相,寿命的相,也不再有法相和非法相的执著。
这是什么缘故?
如果众生心念中执着于法相,有我,你,众生,寿命的相。
如果众生心念中无法相,那也执着于有我,你,众生,寿者的相
所以既不执着于法相,也不能执着于非法相。正是因为如此,如来才经常告众比丘,我所说的法就如你过河的船,你要是过了河,船就没有用了,应当舍去,而不是走到哪里都背着船。佛法都尚且因该舍弃,何况那些不是法的非法”
02无法相依无非法相:
有法相:所有事物的体相或意义内容的义相。
非法相:法空一切都是空的,包括体相,义相,诸法皆空。
有相是一种“有病”,无相又是一种“空病”。所以圣人都是不著书的。《道德经》是被逼的写的,佛经是弟子阿难写的,《论语》是弟子写的。
03有三八二十三的故事。
这里举个例子有悟性的自己悟;
据说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有一天到街上办事,看到一家布店门口有两个人在吵架,卖布的要向买布的收取二十四块钱,但买布的说:一尺布三块钱,八尺布应该是二十三块钱,为什么要我付二十四元?
颜回一听,走到买布的人跟前,说:这位仁兄,你错了,三八是二十四,你应该付给店家二十四元才对。买布的人很不服气,指着颜回说:你有什么资格说话,三八是二十三还是二十四,只有孔夫子有资格评断,咱们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很好,孔子是我的老师,如果他说是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人说:如果我错了,我就把头给你,但如果是你错了呢?
颜回说:如果是我错了,我就把头上的冠输给你。
二人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情况,对颜回说:颜回,你输啦,三八就是二十三!你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没有反对过老师,现在听孔子这么一说,他认为老师糊涂了,便不想再跟随孔子学习,因此第二天借故家中有事,就想请假回家。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但并不说破,只说事情办完后就早点回来。同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不明究竟勿动刀。颜回应声记住了,即刻动身回家(孔子说善易者不卜,老子说“古之善者,微妙通达”,圣人都有未卜先知的本事,佛也如此“如来悉见悉知”)。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乌云密布,雷声大作,颜回于是躲进路边一棵树干中空的古树,猛然记起孔子的话,赶快从空树干中走出来。说时迟那时快,一个响雷迅即把古树劈个粉碎。颜回惊险逃过一劫,连夜赶回家里,他不想惊动熟睡的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门栓。进了屋里,发现床上睡了两个人,一时怒从心起,正要举剑砍人,又想起孔子的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于是点灯一看,床上睡的是妻子和妹妹。
颜回大惊,不等天明就迫不及待地赶了回去,一面向老师忏悔,同时感谢老师的话救了自己和妻子及妹妹三个人的命。不过这时候颜回还是忍不住问道:老师,三八到底是二十三,还是二十四呢?
孔子反问:那么你说,到底是生命重要?还是帽冠重要呢?
当然是生命重要了。
孔子说:这就对了,如果我说三八是二十三,你输的只不过是一顶冠;如果我说三八是二十四,他输的可是一条人命呢!
04故事寓意
这个故事说的就是,不可以认真,不可以不认真。你若认真,你赢了“帽子”相比别人失去了“生命”,你若不认真那就是你破了妄戒,睁眼说了瞎话。
这也许就是圣人为何不诸书的真实原因吧!著了书,众生都将圣人所著之书,所述不疑,犯教条形错误,不著书,众生又如大海中的孤舟无明塔指引。索性让后人去著,这样来信者有不信这也有,总比执念和无望强吧!
我将每天持续解读《道德经》《金刚经》喜欢的朋友,敬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