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看皮肤病更专业 http://www.csjkc.com/m/昨天晚上写了一篇小文,将《易经》和《金刚经》小小的介绍了一下而已,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竟然有各自的拥趸互相为之指责,这可是大大的出乎了我的意料,本意是介绍二大典籍的本质内容,使人们在学习时能够更聚焦的体会其中的精髓,却没成想低估了人们的热情,难怪金庸先生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真的是名不虚传,在学习这条路上,竟然也躲不开江湖的规则呀(无奈的一笑),好吧,既然如此,那今天就再聊聊这个问题,好与坏,都当做是给大家解解闷好了。
《易经》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智慧源泉,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其书中所说的各种各样的智慧随学习之人各取所需而各有所异,像、数、理、气,四大基础,因材施教,凡人之所求,皆无不应允,而《易经》的正式成书年代,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认定为是周文王时代,也就是大约在西周初年,而成熟于孔子为《易经》作《十翼》之后,从此《易经》正式定型,并且被后人顶礼膜拜。《易经》中的内容包罗万象,所有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形容说“《易经》的思想是任何事物都可以套进去的空袋子”,并且说“《易经》可以称之为宇宙代数学”,由此可见《易经》广博精深的内容,只是人的智慧有限,不可能完全领悟其中的奥秘而已。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努力去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用古人的智慧来使自己少走弯路,早日达到成功的彼岸。
道祖像
《易经》中能够直观的智慧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不易、变易、简易三易之说和阴阳辨证的观念,以及用来解读万物之间的手段的卜筮预测之术,就其本质上来讲,始终还是以“变化”为依据,教会人们这个世界里始终不渝的就是“变化”,并且让人们在“变化”中去寻找无咎的结果,这样人们在这过程中,自然就会去找到各自的平衡点----也就是中、正之道,因为非此即不会得到无咎之果,来知德先生在《来注易经》中经常说“有是德方应是占”,可见古人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视。《易经》就好比是一个优秀的老师,教会人们去认识各种各样的材料、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搭建一座桥,让自己可以轻轻松松的去到自己想要到达的彼岸!
上善(图片来源于网络)
《易经》中的智慧无与伦比,那《金刚经》中的智慧又怎么样呢?《金刚经》大约是成书于公元前年左右,(中国相当于在西周周穆王年代),是如来世尊与弟子须菩提等人的问答所记录而成的,书中的焦点集中在“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一点上,佛家渡人,讲究的是明心见性,立地成佛。所以佛祖教人一切都要从心里去掉执念开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名如来”,“离一切诸相,即名如来”,“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不名菩萨”……等等,如来教会人们,要看透世界的虚幻,去寻找各种物象背后的本源所在----即万物的一体真如,归根结底还是说万物的本质是一,才是真实的存在,而万物的纷繁各异都是梦幻泡影般的短暂存在,而我们所要做到的就是努力去掉我们脑袋中早已存在的各种名念,去达到归旨于无相这一大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到最后你什么都没有了,都不需要了,也就自然而然的“降伏其心”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统统都抛弃了,也就达到了无相的境地,大约也就基本上见到了世界的真相了。
山水互依(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二书的内容来看,《易经》中的内容比《金刚经》中的内容要广博得多,这一点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是《易经》可以产生诸子百家、影响全体中国人从古至今的精神文明,而《金刚经》却只能说是佛家认识世界万物的一座桥粱,破解的是人心的问题。但是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在认识和研究万物之间的秘密,通过“剖其名析其实”而达到一个殊途同归的目的。《易经》中的内容虽广博,但是如果真的学透了,到最后也就是一个“一”而已,《金刚经》中的内容虽简单,但是学到最后,却也可以“以简驭繁”,认识到一切的物象都不过是幻像,从而抵达真如一体的归旨。
《易经》和《金刚经》都是古代贤士高人的智慧结晶,本无所谓高下,都人古人认识这世界的成果,只是《易经》侧重的是“天地人”三者合一之道,而《金刚经》侧重的是“人心”,虽然在内容上有所区别,但是我们不应该据此去分别其高下,而是应该去从中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才是最为可贵的。如果能够去学到二者之长,岂不是更好的吗?世间的智慧,大抵是殊途同归的。我们不必在这上面浪费时间,而应该在这二者之中学到自己的智慧,再用自己的智慧去重新开始认识这个世界,否则整天争个高下,但那也只是别人的事,和你有什么关系呢?
道宗师(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易经》是主粮食的话,那《金刚经》也可以是零食啊,反之亦然,总不能说我吃了饭便不能再吃零食了吧,只要对身体有益,无论主食还是零食,都可以吃----只要你吃得下!人们常说的嘛“兼容并蓄”,睁开眼睛看世界吧,人家有什么长处,都可以试试去学习学习,而不应该有分别之心,把自己框死在某个地方而失去了与他人的智慧交流的机会,无论儒、释、道都是有自己比较擅长的东西的,如果学有余力,多了解了解总不见得会是一件坏事吧。
最后送一首著名的偈语给大家,愿大家不再有分别心,共同为中华民族的文明之重新崛起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