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空不是没有,佛大弟子须菩提解说空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能根治吗 https://m.39.net/disease/a_5762961.html

圣人出生,必有瑞象。

须菩提降生出现的兆头,却很让人摸不着头脑。当日,正当人们为生孩子忙得团团转时,遽然发现家中财物器具忽地都消失了,令所有人都大惊失色。

他们家可不是平头百姓,也是婆罗门种,算贵族。父亲是舍卫城有名的长者鸠留,还是颇有资财的。赶紧派人请相师来卜卦,卦象解释为:贵子初生时一切皆空,说明此生与“空”脱不开干系。此为大吉大利,不会为世间财富所束缚的。取名叫“空生”或“善吉”都好。

家人稍微安定了心神,正式给孩子叫空生了。全副心思都放在新生儿身上,就忘了家里一空如洗的状态。结果三天后,忽然意识到,曾经消失的财物用具,不知什么时候悄然归于原位了。

真是古今无二的稀奇事儿!

结果多年后,当须菩提成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居然真的以“恒乐安定、善解空义、志在空寂”著称,号称“解空第一”。在佛的位大阿罗汉弟子中,须菩提对于“空”的解释,无出其右。

学佛之人都知道,“空”并不等于没有。那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渴望得到师承

须菩提孩提时代,就表现出很大的菩提心,一种超出小我的大爱思想,处处为他人着想。对世间人事的看法及为人处世,就已与众不同。

父母给零用钱,随手就拿去救济穷人。路遇衣不蔽体的乞丐,当即就把外衣脱下给人。回家后,面对父母的不解和责怪,他解释说,就觉得世上一切,都与自己息息相关,也说不清怎么回事儿。

因为这孩子太过于乐善好施了,总是把家里东西往外搬了送人,父母就把他关在家中不许出门。他正好利用这个时间,阅读古老的印度宗教和哲学书籍,思考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进而发出一些令旁人感到匪夷所思的言论:

宇宙包罗万象,似乎都映现在我心中,可我的心又分明感到空无所有。真心希望世上能有大智大觉的圣人,能够解释我的心境。

他小小年纪,深邃的思想,和一副无人与共的孤独样子,以及时常冒出一两句高处不胜寒的言论,让他的父母深觉奇怪和不安。

携父母皈依佛陀

直到有一天,佛陀来到王舍城布教,须菩提父母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因为,一听闻有这样一位智者出现,须菩提就急急要去拜见。

那时候,父母也像别人家那样,要请佛陀来家里供养。须菩提等不及,前一天晚上就偷偷溜出去,要先去看看佛陀的样子。

那是一个静谧的夜晚,凉风习习,月挂空中。须菩提独自穿过树林,看到林间空地上火把围绕,照如白昼。佛陀正坐在高高的法座上说法,下面听众仰望着佛陀阒然无声,只有阵阵虫鸣在唱和。

真不像是人间的人啊,这相貌太庄严了!须菩提被佛陀的宝相吸引,痴痴地自言自语。佛陀的头上散发着无以名状的智慧光辉,令须菩提无限崇敬涌上心头。佛陀的法音在宣流,须菩提渐渐沉浸在这法喜充满的意境之中,无法自拔。

讲法结束,佛陀走向信众准备的静室,看到在门口徘徊的须菩提,立刻了知了他的来意和心意,主动开口请他进房中相谈。早听说须菩提是本城最聪明的小青年,就顺理成章地收下这个弟子。之后的日子,原本信奉婆罗门教的父母受其影响,也一起皈依了佛陀。

特立独行但谨遵师命

须菩提出家以后,上午随僧团外出托钵乞食,下午跟随佛陀听教参禅。他像师父那样,威仪齐整,行止安详,遵照佛陀的法则行事。但有一宗,他表现出另类来,让佛陀发了话。

须菩提乞食从不去穷人家,而是不畏路远专找富人家去。否则,他宁可饿着也不行乞。而大比丘大迦叶尊者,则与他相反,专去穷人家,从不到富人家行乞。一天,他二人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因为已有风言风语,直斥须菩提嫌贫爱富,贪图富人家美食。

须菩提解释,我若贪图美味珍肴,当初又何必出家学道。不向穷人乞食,是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而富人就不会增加他们的麻烦。

大迦叶说,出家的沙门,是僧宝,是人间的福田。向穷人乞食,是给其供养僧人的机会,助他们种福田。但对富人就没必要锦上添花了。

由此可见,二人都是发菩提心之人,主观上都是体谅他人,但行事风格与手段则截然相反。

佛陀知道后,对两个人都不赞成,指责他们有分别心,待人没有一律平等。真正的乞食法,是不择贫富,不分秽净,严肃威仪,次第行乞。

大迦叶信心深厚,依然坚持他的做法。而须菩提立刻修正了乞食态度,遵照佛陀的教示,随缘行乞。

须菩提开悟

佛陀言说教法的要义之多,浩如烟海,记录整理的经典有八万四千部。《金刚经》是以佛与弟子须菩提对话的形式展开的,中心思想就是“空”。

修到一定境界,万法皆空,连佛都是空。真正能理解“空”的道理,真正能解释清楚的,就是“解空第一”

有一次,佛陀在祇园精舍预备讲说“金刚般若”。弟子们从城中乞食回来,就静静地围绕在佛陀四周坐下。但见佛陀闭目静坐,僧众也保持止语。

唯有须菩提了解佛的心意,从大众中站起,向佛陀顶礼,恭敬问道:

世尊啊,您是最爱护我们的,请您为大众开示,应如何降伏纷扰的妄念,如何安住在菩提心。

对须菩提的发问,佛陀很欢喜,称赞他了解大众的根机。佛陀说:

布施时,要行无相布施;度生时,要行无我度生。以此降伏其心。

“无相布施,无我度生”,须菩提深深领悟这样的道理和义趣,他长跪合掌拜佛说:

世尊,自我成人,如此甚深微妙法,还是初次听到。今后,我执、法执,将不再缠绕我;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不再束缚我。离一切执着,方能见到空理;离一切名相,才能见到人生。今天,我解佛所说义,终于真正认识了我。

须菩提尊者欢喜得涕泗交流。他开悟了,从此被称为“解空”第一人。

证得阿罗汉果

须菩提心境恬淡,行动自在。有时坐禅思维,有时经行观想。林间溪畔到处都有他的足迹,时时都沉浸解脱者的境界里。

这样貌似闲云野鹤的状态,难免引起风言风语,有人议论他痴痴呆呆的,没什么修行,在僧团中也毫无作为。话传到须菩提耳中,他淡然一笑。对传话者说:

无谓的辩白就是诤论,诤论就是胜负心和分别心,辩白就是我执和法执。修行人对于讥讽嘲笑乃至毁谤污蔑,要看成是助道的增上缘,助我消业,增强信心。真理是无我无人的,无彼无此的,无高无下的,无圣无凡的。我的心像万里晴空,什么都没有,何须辩白!

随顺世人,行大忍辱,无恼无诤,修行至此,是由于他通达空性的缘故。

堪忍能忍,是修行的必修课,也是心胸宽广的美德。须菩提对说:如众生嫌我站立不好,我就终日端坐不起;如厌恶我坐着不好,我就终日站立不动。在一切法中绝不起一烦恼,绝不恼一众生。

佛陀听说后,非常欢喜高兴,在金刚般若法会上称赞:

须菩提,你已证得无诤三昧,这是人中最为第一,你已经是第一的离欲阿罗汉!

听到佛陀的称赞,须菩提顶礼合十道:

感恩佛陀,我绝不如此想,也没有这样行,否则说明我执还没有断除,仍处在有得有证的法执之中。

见解如此,可知须菩提真是一位证得圣果的阿罗汉了。

“佛陀十大弟子”系列文章:

首座大弟子如何护持僧团,舍利弗缘何称智慧第一

佛教初创那些事儿,佛弟子目犍连展示什么叫神通

以身殉教第一人,目犍连以死实证“神通不敌业力”

佛大弟子富楼那“说法第一”,入灭结局无法考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