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佛来寺猜想,来一次心无杂念的禅意之旅 [复制链接]

1#

信仰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作者曾经试图去找寻答案,最后发觉陷入执迷。或许当你不再刻意的时候,答案已经跃然纸上。中国的文化,向来是兼容并蓄,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时代,经历了第一次中国各种思想文化大碰撞,其实骨子里就是追寻人生的信条。

最终经过了七雄五霸纷乱的年代,汉文化浓缩到了道、儒、法三家。法家一直被使用,却往往披着儒道的外衣,不肯真面目示人。而后佛家进入中国,达摩让禅宗开山立派,汉化的佛教开始跟道家和儒家分庭抗礼。

我并看低今天的我们,却永远不敢藐视前人的高明和智慧。当你看到“大乐必易,大礼必简”、“大音希声”、“大羹不和”这些出自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成语的时候,其实我们应该明白,古人一种在追寻一种至简之道。

大约老庄时代,并没有想过,思想最终会成为教化,然而张道陵让中国本土信仰从抽象变得更加实体化,而在我看来,虽然儒家有圣人孔孟,他们宣导的入世和责任,以及人们行为的标准,适应世俗的发展,而佛家则在二者之间,逐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并且吸收其长处,让国人几乎到了后半生更容易信奉。

在贵州省赤水市这样的地方,虽然地处川黔,四线城市,远没有发达地区那种冲突和激烈,依然你能感觉生活窘迫想无形的压力挤压着你呼吸的空气,我们想要的宁静和自守其实很不容易寻找。在赤水市复兴镇有一座一方丛林,倒是一直被小众的传播。它的名字叫佛来寺。

佛来寺

佛来寺经过历代祖师大德勤勉创业,目前盛教昌隆,声名远播。

赤水市复兴镇是赤水河畔一个重要的港口,距赤水城区13公里,是赤水著名古商城,亦为黔北军事要塞。南宋苗民作乱,明代平播之战等都在此发生过战斗,清朝太平军翼王石达开过黔境入川,也曾先后两次攻占过复兴场。

北宋大观三年(年),赤水正式建置时,县城就在此处。这里的古巷道与公路平行,当地人习惯地将这条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巷道称为老街。高墙青瓦的江西会馆,有着百年历史的民居,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复兴场战斗纪念碑”提醒人们,这个繁华的小镇曾经发生过一场近乎残酷的巷战。

佛来寺在嘉庆年间的传说;

万物本无相,凡事皆为空”佛来寺之前称呼为鱼复寺,在当时的鱼复寺是坐落于这座山叫鱼箭山,在鱼箭山有棵菩提树,菩提树旁住着一户鱼家,鱼家有个小姑娘,生活过得很是清苦,从小既然万物皆为无相与空,又有精神,又能感觉到这世间的万物。或许命中注定就要成佛,或许根本还未参透一些东西。香烟缭绕,羽鹤旋飞,世间轮回从她眼前一拂而过;千千万万的人神拜倒在她的脚下,齐声称“佛”。于是时间久了,周边百姓有人向她祈求平安,有人向她祷福健康,有的人是为了延续香火,更多的人则是为了姻缘;于是小姑凉便说:“万事皆有缘。”说完后我觉得好笑,姻缘是月老的事情,与我又能扯上什么干系。“咕—咕”,是一条小鱼正在悠闲地吐着泡泡,柔柔的,静静的,柔得好像杭州的丝绸,静得则如西湖的沉沙;她不禁睁开眼睛去看它,却发现它正在静静地看着我,小姑凉伸出手想去触摸它,它不仅没有躲开,反而游向前来触碰她的手指。它的眼睛清澈透明。小鱼说:“你有佛缘。”之后,小姑凉开始念诵佛经,宏伟的佛音如同浩荡的江水,能够解除世间忧愁苦怨。很久、很久;念给众弟子听;念给普天下的凡人听;也念给小鱼听;这一念就是一千年,小鱼已经不在了。

一天,鱼家房屋的木桩在重重的洪水击打下倒下,整个房屋在大地上倾塌,从此不再有浩瀚的佛音,不再有万人瞩目的偶像,千千万万地黎民在绝望与痛苦中挣扎、挣扎,直到死去。但是,小姑凉的脸显得那么坚定。变成了一只呆板的木鱼。一颗珍珠从她眼角滑落,掉到水池中,化作一棵圣洁的白莲花。

后来,老百姓为了纪念鱼家小姑凉,就修建了鱼复寺,愚意为鱼家姑娘复出,庙里虔诚地供奉莲花菩萨一直至今。

拜佛不一定要走远,佛来寺是你追寻更著名的佛家禅院。在红尘人的俗眼里,连寺庙也被打上了豪华和粗糙的标志。只要心中有佛,无论在哪里,都是一样的虔诚。祈求福寿安康,或者祈求子孙满堂。

据说今天的佛来寺之所以具备如此气场,是因为在3年前,也就是年,泸州市佛教协会将佛学高僧释广戒大师,从方山中峰寺调任佛来寺住持。释广戒大师到佛来寺后从不向任何人“化缘”,凭借其深厚的佛学修为、良好的人品人格,八方讲课时宣传佛来寺,赢得众多居士的崇敬。

这个倒跟很合我的心意,我想在一个执着于禅意修行的世界里,尽量避开世俗的侵袭,这在当今环境下其实很不容易,虽然我非修行之人,也不具备任何慧根,但是至少我懂得一点,专注下去必有回响如同我坚持写泸州历史文化一样。

今天我想,在千年灵山那朵莲,终于绽放在了赤水市复兴镇,一个叫佛来寺的地方,正等待我们去拜谒。

杨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