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古老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丰富的风俗,而且各地各民族的风俗礼仪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它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每个人一生的重要阶段相对应,同时也适应每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从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详细的风俗和礼仪,其中最主要的风俗礼仪有服饰礼俗、饮食礼俗、居住礼俗、人生礼俗、祭祀礼俗、家庭礼俗、禁忌礼俗等等。这些礼俗在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方面都有一些既定的规范和标准,促使人们依照这些风俗礼仪行事。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是经过了历史的验证的,同时历朝历代的政权都非常重视利用这些风俗礼仪来对民众进行教化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1.民族性
正如歌曲中所唱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形成了丰富的文化传统,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有有自己的的民族特色,成为世界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然,在我们民族内部,同一类的礼俗在不同的民族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特点。以服饰习俗为例,汉族多年延续的是秦代以来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的服装样式,蒙古族服饰则以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为4个主要部分,男子着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回族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头饰上,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维吾尔族的花帽是其标志特色,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的毡帽,款式很像当今的“四片瓦”。后来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越发精细,品种更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2.地方性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幅员辽阔的地域孕育了丰富的礼俗,其内容、形态各具特色。每一区域因为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礼俗。例如在饮食方面,因为北方冬季异常寒冷,因此他们的饮食中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所占比重大,尤其在牧区如蒙古族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南方人饮食以植物类为主,居民有喝菜汤吃稀饭的习惯,比如海南人吃饭一般要在饭前喝汤,喝过汤之后才吃饭菜,在酒足饭饱以后,还要再喝碗汤,才算是一顿完整的饭。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青裸是藏民主要种植的作物和主食,同时为了适应和抵御高寒的高原气候,能增加热量的酥油茶和青裸酒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这是原料的区别,另外也有制作风味的偏好,“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是最简要的概括。
3.传统性和阶层性。
我国曾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有系统的封建思想体系,使社会的风俗礼仪也带上了浓重的封建色彩。例如在封建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非常低,甚至被看做是男子的附属品,为了在各个方面约束妇女的行为,在男女婚姻方面提出了男子可以休妻的七个条件即“七出”。分别是: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也就是说,如果妇女不能生育儿子、和丈夫以外的男子发生性关系、不孝顺父母、太多话、妻子拥有私房钱、好妒忌或者患了严重的疾病都有可能被丈夫抛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妇女地位的卑微。甚至在丈夫去世后,妻子还要为其守节,终生不得再嫁。这些都带有明显的传统特征。
风俗礼仪也有明显的阶层性特征,以服饰文化为例,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服饰有别尊卑贵贱的作用,成为统治者向民众实施教化的手段,服饰的质地颜色是社会等级差别的一个标志,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按照阴阳五行原理,皇帝管理东西南北四方,处于中央位置,及对应着金木水火土的“土”,所以其衣服以黄色为主。皇帝的衣服叫“黄袍”,皇帝颁布的文告叫“黄榜”。青衣在唐代是中下层官员的服装,大诗人白居易在他的《琵琶行》中有“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句子,是因为诗人在元和九年(年)被贬官到青州做司马,官位九品,所以以“青衫”自称。服饰的质地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很大关系,统治者或贵族都穿制作精美的丝织品,穷苦百姓则穿粗糙的葛麻衣服。所以富家子弟常穿纨绔,纨是很细的丝织品所做的裤子,人们用纨绔子弟来指称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而清苦的百姓穿的是葛麻做的衣服,被称为“布衣”。
4.传承性和变异性
中国的传统节日就是植根于上千年中国农耕文化的土壤中,一旦形成就会有很强的生命力,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尽管有的风俗会因国家制度的规定可能短时期消失,但是只要符合民众生活的需求,符合社会民众的心理,就像旷野上的野草一样顽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和土壤就会复苏。这些礼俗代代相传,不易消亡。
礼仪是一种特定社会历史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它是在人类生存和交往活动实践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绝不是空穴来风,一蹴而就,彻底脱离特定的地域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另一方面,礼仪形成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生活环境,又要求风俗礼仪有所变化,有所进步,以适应新形势下新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各个区域民众和民族群体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他们的风俗礼仪随之也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而吸纳新的内容,这就使风俗礼仪具有变异性。比如腊八节,在中国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祭祀性节日,其主旨是庆祝丰收,感恩祖先和神灵的保佑。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后,附会了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的传说,说释迦摩尼成佛之前,游历印度的名山大川,在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到北印度的摩揭陀国,他又累又饿,晕倒在地,这时一位牧女把自己带的糯米粥送给释迦摩尼吃,吃完后释迦摩尼精神大振,后来在这里的菩提树下成佛了,为报答牧女的救命之恩,每年腊月初八这一天都要聚集门徒念经,吃糯米粥,以作纪念,这个传说从此增加了宗教的色彩。
把握了风俗的这一特征,有助于我们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去对待它。不搞“教条主义”,使之一成不变,脱离生活实际,落后时代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