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简析最著名的,一首菩提偈中的,佛学名 [复制链接]

1#

一、其实,在禅宗历史上,记载于大名鼎鼎的《六祖坛经》中的,慧能大师的《菩提偈》,是有四个版本的。其中前两首偈,是针对神秀大师的《无相偈》而作,旨在说明“明镜”之清净。第三首偈算是表明了,禅宗顿悟之依据、解脱之道路。第四首偈,则着重讲究和研究修行方法。

(1)不过,总体来说,这四首《菩提偈》中的后两首,存有争议,有被篡改之嫌疑。

(2)而说到四首《菩提偈》中,流传最广,同时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其实就一首。也就是第三首,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今天我们就结合这首,流传最广的,最著名的《菩提偈》,来简单解析一下,其中的佛学名词。

二、整体来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翻译为白话文,大致为:“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不是台。本来就虚无没有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呢?”

(1)首先,“菩提”一词,乃是天竺梵文的音译,本义为“觉”、“智”或“道”,也就是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指通向佛教理想之道路。而“偈”字,一般是指和尚唱诵的歌或诗。故而,“菩提偈”可以大致理解为佛教教义之歌偈。用现代话来说,“菩提偈”就是佛教歌曲一般。

(2)其次,“树”字,就是指菩提树,本义为“觉树”、“道树”。显然,“菩提树”和佛祖释迦牟尼有关。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是在一棵名为“菩提”的树下觉悟的,即佛祖是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的。故而,“觉树”、“道树”得名“菩提树”。

(3)再次,“明镜”一词,通常用以譬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媒介。例如,《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简称《资持记》)下二之三,写道:“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而“台”字,一般指安置明镜的地方。有鉴于此,在佛学里,也可以把“台”借代为客观之存在。

(4)最后,“尘埃”一词,是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之事务。按佛教出家人的观点,若是某位出家人世务不净,就属于尘务未了,或者叫尘缘未了、尘缘未尽。那么,也就相当于是有了“尘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