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激浊扬清,心复光明 [复制链接]

1#

阳明说:“圣贤之道,吾性自足。”佛家亦云:“众生皆有佛性。”刚出生的婴孩行为相似,性情相似,皆有一颗圣贤心在,为何长大以后却有圣贤、君子、小人之别?本文旨在阐述自明而诚之法。

人的天性本相同,却有圣贤君子小人之别

人之秉气相同,圣贤君子小人之所以不同是受到了后天习染,为人欲所蔽(这里参照了佛家月映万川之说,江河湖海虽然千差万别但湖中的月影和其他河流中的月影有什么区别呢,和天上的月亮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人的本性又有什么区别呢?)本有良知,但是存了私心,自然就不会顺着良心做事了。所以要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大学的三纲)

人心就是一面镜子,欲望就是尘埃,需要时时擦拂才能愈发明亮,人欲所蔽就是利令智昏,所以要明明德,朱子说:“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明是通过学习擦亮自己的内心使之复归光明,德就是德性,自己具备了德行还不够,这里有两个明,也就是说我们还要推己及人,发现别人心中的明。朱子说的发字,是发端处,是孟子说的四善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人人内心本具有的,这才是有本之学,本就是我们自己,不假外求。

良知本在心中,真理不必外求

第二纲,在“亲”民,之所以打引号,因二程云:“亲,当作新;实为新民”朱子认为是革新其旧,明明都是自新,自行以后就要带动别人,让全天下的人都自新,修身是自新,齐家是新一家人,还要治国平天下。亲明还是新明,学术界自古就有争论,阳明认为应该沿袭旧本读亲,都有其道理,但需要自己体察,事上琢磨。阳明先生也说:“圣人论道,是因病发药”药本来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与否,不是那个病就别吃那个药,自不必争论。

学习就是要对症下药,有些高明的方法不适合自己倒不如用些普通的,想起佛家一个经典的公案,达摩祖师要传衣钵给弟子,让大家写一个偈子看看徒弟中哪一个更高明,神秀写道/p>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慧能看了之后,写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然后达摩把衣钵传给了慧能,单从两篇偈语来看明显慧能更高明,他已经达到了心中无物的地步,但是读了慧能的偈语我们并不知道该做什么该干什么,没有任何指导意义,但是神秀的偈语却告诉我们,要不断擦亮自己每天都要反省自躬,读书就是要能知行合一境界高低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对我们有所指导,能有所行动。行动是知识的副产品,学到高深处,自然会有所行动。

圣贤都是因病下药,不必纠结境界高低

最后讲讲这非常重要的止于至善,止就是停止的意思,到这儿就停下了。大儒张居正说的很有意思,他说就好比到家了一样,已经到家了,你还往前走吗?不走了,就在这儿停下了。我们要明明德,要新民要做到什么程度呢?要做到至善,朱子说“无一毫欲之私也”存天理到了极致,人后天所形成的那些欲望自然就一点都没有了。做事情也是一样要知道有所止,让居仁行义,仁就是我们的家,心居住在此处不动了,凭着一颗良心做事,这里推荐文中子的《止学》可谓将知止的道理写的极为明白了。

(本文旨在阐述方法,余自身修为尚浅,行为上还不能做到及格并无布道之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