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菩萨是什么有多少等级别再被电视剧和神话小 [复制链接]

1#

菩萨在佛教徒心中是神圣的称呼,在佛教传入中国后渐渐演变成美好的代名词,长得好被称为菩萨相,心肠好被称为菩萨心,做好事被称为菩萨行。那么菩萨在佛法之中到底是什么呢?菩萨是古印度梵文,全称菩提萨埵,中文意思是觉悟有情,求道之众生的统称。

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众生,同我们一样是人

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菩萨呢?其实大部分人受电视剧和小说的影响,认为菩萨就是飞天遁地,千变万化的神通之士,这就完全搞错了。菩萨是一个代号,专指行持正道,普济众生的人,注意不是“神”。菩萨又有大小乘之分:小乘菩萨行持正道,自律自觉,精进勤奋除灭自身的执着烦恼,最终觉悟成为身心无漏的阿罗汉圣者。大乘菩萨不但自身行持正道,同时以佛法道德影响别的众生,心怀天下他人,以众生之忧而忧,同众生之乐而乐,自他两空,非但不执着于人我,也不执着于有一个道果可得,身在三界而非三界内,轮回六道而非六道中,游戏自在,普度众生,这是大乘菩萨。

菩萨于觉悟后,修行圆满一切功德智慧

菩萨的平台很低,但是永无止境。什么意思呢?就是当你发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一个正念头或对正确行为产生信心的时候,你就已经是菩萨,这叫做平台低。但是最低的同时是最高的,因为这两句话虽然简单但做起来难。所以古德高僧有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说的就是这个菩萨境界。

那么有人问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菩萨,那信别的宗教的人发这个心也是菩萨了?是的,是菩萨,佛从来没有告诉你佛教徒才能成为菩萨,这点很重要我们一定要明白,宗教是后人为了区分不同思想体系而强加命名的,如果还有个宗教之分,这样的人肯定不是菩萨。这也就是佛告诉我们成佛的果位又名为“无上正等正觉”的原因,只要是心中发起正信念并依正道善道而修行的一切众生不论种类、种族、身份、宗教,都称之为菩萨。并且通过对无上智慧的修持透彻以及福德的累积圆满而最终成就佛道。所以法华经里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就佛道”。

从一念发善心,离恶念开始,此谓之初发心菩萨,也称新发意菩萨,通俗点也就是入门菩萨,见习菩萨。从菩萨初发心开始通过不断完善自己,修持佛法,帮助教化众生,一步一步的累积福德智慧,最终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这个过程,称为正道,意思是正确之道,正修之道,成就正法之道。在这个通向最终圆满成就的道路上,根据菩萨自己对无上正等正觉智慧学习的透彻程度,以及修持的深入程度,又分为五十二个层次。说是五十二个层次其实也就是一个层次:用佛教来说叫成佛,撇开宗教观念来说叫成道,成就正道的意思。那么只有一个佛道为什么要分为五十二个层次呢?因为我们凡夫众生烦恼欲望不断,为了让众生明确自己到了什么阶段,从而能加深信心更精进的使自己进步,所以释迦牟尼佛勉强给它区分为五十二阶位。这也就是佛在《金刚经》里告诉我们“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意思,一切贤圣本无差别,因其对无上正道的认识修持的透彻程度而产生了差别。

不求自己成佛道,但愿众生得离苦

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信是道源功德母”,要成为一个菩萨必须发起对正法因果的绝对信心,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菩萨五十二个层次的最初十个阶位就是由信心开始,依次加行: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这十心阶位称为“十信位”。前六信位的菩萨称为“外凡六信”,这六信菩萨还有可能退转成不信正法的凡夫。到第七信位以上断了见惑,永不退转为凡夫,得正法眼,从此对佛法的见解永不会错,并笃信佛法,永不生疑。这十信菩萨是从最初的对善法正道因果产生信心开始逐步圆满各种做人处事的美德,最终成就十信也就是俗称的“完人”,这样的人就是完美的人,人的美德他都具足了,所以说佛法是从学做人开始,菩萨最初的十个段位就是让你做一个最完美的道德楷模,做一个道德完人。

十信位以后,继续进修,由于前面十阶德基坚固,就好像肥沃的土地能生长万物一样,菩萨因对正法因果的信心坚固从而发心修持正法,普度众生。于是从发心住开始,历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如是十个阶位称为“十住位”,前六住位的菩萨所修道行依然还会退步、退转,由不退心住开始,菩萨修持得不退转。进修至灌顶住菩萨的时候,已成真佛子,承继佛法,绍隆佛种,此时因对佛法的认知实修,自己切实获得了佛法利益。

由于十住位菩萨自利已得,同时利益度化一切众生,自己觉悟同时希望众生也能觉悟。于是广行饶益,随顺教化众生,令一切众生得法利益,心生欢喜名欢喜行,历经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这十个阶段称为“十行位”。

菩萨由于自利利他,发大悲心欲令一切众生圆满梵行,同归平等清净法界,于是生无所住心将所行善行,所修福慧尽皆回向一切众生圆满成就佛道,于是又分十个阶段,分别是: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以上十阶称之为“十回向”。

前面的“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统称为贤位菩萨。通达十回向位菩萨之后才能进入初地菩萨,从初地菩萨开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菩萨。佛经中所说的菩萨也即指的是初地以上菩萨。从十回向进入初地菩萨谓之“登地”,登地后的菩萨称为大菩萨,大菩萨有十个阶位,分别是:初地欢喜地、二地离垢地、三地发光地、四地焰慧地、五地难胜地、六地现前地、七地远行地、八地不动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云地。这十个大菩萨阶位称为“十地”,十地的菩萨又称为称为圣位菩萨,其中从第七地“远行地菩萨”开始称为菩萨摩诃萨,意思是菩萨中的大菩萨,圣中之圣。

十地菩萨智慧功德无穷无尽

初地菩萨以前生死全凭业力,无法自主生死,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生死自在,可随自己愿力自主生死。并能觉照明了十方百佛国,能至十方百佛世界面见、供养百佛、听如是百佛宣说妙法,亦能化现一百化身菩萨,一一化菩萨各有一百化身眷属。随着地数的提高,神通妙用也不断的提高。七地以前的菩萨虽然能够自主生死,但是会有隔阴之迷,即从母亲产道出生这个阶段中会忘失前世的因缘,虽然将来会恢复,但是恢复的时间视各人因缘不同而长短不一。而八地以上的菩萨没有隔阴之迷,灵明觉知,清楚明白,毫不忘失。

菩萨的最后两个阶位就是等觉、妙觉。等觉的意思就是等于佛,妙觉的意思就是佛。当修持达到了十地菩萨满心时,因此法云地菩萨之功德智慧如云如雨,永无穷尽,故而色究竟天的天宫中生出大宝莲花王宝殿,十地菩萨坐于宫殿中狮子宝座上并放出光明普照十方佛土世界。十方一切诸佛也同时放光遥灌十地菩萨及诸菩萨之顶,智光圆融,光光互耀。至此成就受职功德,名法王子菩萨,入等觉位,具备递补佛位的资格。等觉菩萨继续于百劫中圆修一切智,断除烦恼障所知障中极微细之习气,广施内财外财,修集成佛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随形好所须的福德。在这一百劫当中,主要是在修集福德、在与众生广结善法因缘,为最终圆满成佛做准备。

地藏王菩萨就是妙觉菩萨,具足佛阶

当修集福德满足后,大智圆融无碍无漏,得金刚三昧,成最后身菩萨也就是妙觉菩萨。住兜率天内院说法并观察世间时节因缘,当众生法缘成熟时,即降神母胎,下生人间,隐其威德神力,现如凡夫之身,方便善巧示现出家修行,终于菩提树下明心,大圆镜智及上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现前,确定必将成佛,又于夜后分曙光将现时睹明星而见佛性,成所作智现前,圆成究竟佛道。是名大慈大悲大雄大力无上正等正觉——十号具足之人天导师,这时候才称之为“佛”。

菩萨就是佛性的体现,最终圆满佛性

所以我们现在知道了,菩萨平台很低但是做起来却是很难的,所谓“行人之不能行,忍人之不能忍”。每一个阶位的修持,都是不断的在清净心地,开发智慧。不断的调柔自己,降服妄心,运用慈悲心来柔和、升华自己学道之前的凡夫刚强脾性,令原本狭窄的胸襟变得宽大广博,最终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圆满清净,周遍法界。从凡夫起信开始直到等妙二觉菩萨,要经过五十二个阶段,正常来说要经过三大阿僧衹劫漫长无边的修行才能最终圆满成佛,所以说“菩萨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志不坚”。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圆修速证,日劫相倍,如观世音菩萨那样,言下顿觉,从初地直超越到第八地菩萨。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

喜欢这篇文章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