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佛教短短的两句佛语,度化无数众生 [复制链接]

1#

佛法告诉我们,众生被无明障碍,始终不能脱离六道轮回的循环,唯有通过修习佛法,才能破迷开悟,了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从而脱离轮回之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究竟解脱,直至悟道成佛。因此,佛法犹如无尽黑夜中的一盏明灯,为众生照亮了前方的道路,并一路指引,解救众生于水火之中。

佛陀开示要“深入经藏,可得智慧如海”。佛法即是代表了佛陀至高无上的智慧。无论是什么基础,什么根器的众生,只要有缘得闻佛法,必然会受益无穷。以下简要摘取两句简短的佛句,字数虽然不多,但是却蕴含着至高至深的佛理,度化了无数的众生。

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在《金刚经》中,长老须菩提向佛陀发问,我们的心究竟应该如何安住,如何才能“降伏其心”?佛陀回答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自己的心是最难以降服的,无时无刻都充满着各种妄念杂想,一动念就是妄想纷飞,有各种欲望,从而产生了各种情绪,各种烦恼。这就是在造业。

犹如《地藏经》中所说,“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既然产生了“业力”,业因种下,将来就会有开花结果的时候,这就是众生陷入无尽循环的根本原因。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修行就是要修得一颗清净心,当自己真正做到“心无所住”的时候,也就达到了真正的“心无挂碍”,就会远离一切痛苦和烦恼,成功悟道。

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这是六祖慧能大师的一句名言。相传禅宗五祖欲传授衣钵,命两位弟子神秀大师和慧能大师谈自己的修行感悟。神秀大师所作:“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拭,莫使惹尘埃。”这就是符合常人的修行过程,即“渐修”,也即是从身边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一步步断恶修善,完善自己的德行,提升心性,是内心不断净化,这样智慧就会慢慢显示出来。

而慧能大师则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慧能大师的眼中,众生断恶修善,有了善与恶的分别,这本身就是一种妄想,其实真正得道开悟的境界,会知道一切事物本无分别。佛陀也说,佛与众生本无分别,众生都是未来佛。

佛法与世间法本无分别,有了分别心,那就不是清净心了,就不能真正悟道。这是禅宗的“顿悟”。从修行的方法上来看,顿悟和渐修都各有千秋,适合不同根器的众生,对于一般的凡夫而言,自然需要“渐修”,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境界,而对于具有上上根器的人来说,也许只需要轻轻地点拨一下,触碰到他能领悟的那个点,他就可以“顿悟”了。

从真正修行悟道的角度,很明显,六祖慧能大师的修行层次要更高一筹,于是得到了五祖真传。后来作《六祖坛经》,成为中国本土的第一部佛经,流传至今,影响尤其深远,功德广大,度化了无量无边的无明众生。

佛经中众多令人开悟的句子,你又有哪些不同的感悟和体会呢?

本文由“修善无上”原创,转载请注明。文中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交流探讨,感恩阅读与分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