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所谓的“菩提树”并非真正的菩提树,而是椴树。印度的菩提树,被誉为“智慧之树”,在佛教中有着深厚的象征意义。然而,并非所有标有“菩提树”的植物都是真正的菩提树。在潮湿的热带地区,这种树木确实能够茁壮成长,但许多国家的所谓“菩提树”并非其本尊。这些树木可能只是被误译为“菩提树”,或是因当地特色和传说而被赋予了这个名字。例如,德国柏林的所谓“菩提树”,实际上是一种椴树,与真正的菩提树有所不同。菩提树,在古印度被称为毕婆罗树,其地位在印度就如同中国常见的杨树、柳树、桐树和槐树一样普通而不可或缺。多年前,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这使得菩提树在佛教中地位非凡,被尊为“圣树”,同时也在印度被定为“国树”,广泛种植于全国寺庙。然而,菩提树作为源自印度的热带植物,其生长范围仅限于赤道至南北纬23.5°的地区。像德国柏林这样位于北纬52度的城市,自然条件并不适合菩提树的生长。
实际上,著名的“菩提树下大街”中的“菩提”并非指真正的菩提树,而是指椤树。这条街的德文名称“UnterdenLinden”直译为“椤树下”。这种错译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语言转换的原因,中文的译名来源于日语,而日语中的“菩提树”正是椤树。另一方面,在中国古代,由于菩提树无法生长在南岭以北,僧人们为了弘扬佛法,便用北方常见的椤树、银杏、暴马丁香等树种来代替。
这种错译能够保留至今,还有第三个原因。椤树在德国有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它几乎无处不在,是德国乡村的象征。人们在椤树下聚会、聊天、举办婚礼等,赋予了它特殊的情感色彩。同时,椤树也被视为神圣的树木,与德语中的“柔和”一词“lind”音近,并被日耳曼人敬为爱情与幸运女神费里娅。因此,这条大街虽然名为“菩提树下大街”,却依然弥漫着浓厚的禅意。网上广泛流传着一个误区,即将南非的国花“帝王花”误认为是“菩提花”。事实上,这两种花有着显著的差异。菩提树,其主干可高达25米,而帝王花作为灌木,其高度仅为菩提树的十分之一,两者之间无法相提并论。在花卉的属性上,这两者更是天壤之别。
菩提树属于桑科榕属,其花朵生长在叶腋间,隐头花序成对腋生,外观上并不直接可见,这与同为桑科的无花果树相似。而帝王花则截然不同,它拥有多个品种,花朵巨大、色彩绚丽、造型优雅,被誉为“花中之王”,与隐匿于叶腋间的菩提花截然不同。
那么,这种误解是如何产生的呢?原来,帝王花在南非当地语中被称为“protea”,音译为“普洛蒂亚”。在传播过程中,一些媒体可能误解或简化了这个名字,将其称为“普蒂亚花”,甚至进一步简化为“菩提花”。这种简化可能最初源于当地华人,这样的简称确实便于记忆和交流。网关于泰国古寺庙内百年“菩提树”开花的文章,所展示的图片实际上全是炮弹花。该文描述菩提花为花朵巨大、色彩绚烂、造型优雅的世界名贵花卉,堪称“花中之王”。然而,为何在东南亚地区,炮弹花会被误认为是菩提花呢?这背后有两个相互关联的原因。一是菩提树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广泛分布,且在佛经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佛经规定的寺院“五树六花”中,菩提树位列榜首,被赋予了深厚的佛教内涵。尽管并非每个寺庙都会种植所有这些植物,但菩提树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东南亚和南亚这些普遍信奉佛教的地区,人们很容易将寺庙与菩提树联系在一起。
另一个原因是菩提花本身并不显眼,而炮弹花则以其独特的美填补了这一空白。尽管菩提树被视为佛教的圣树,但其花朵属于隐头花序,难以目睹其盛开之美。相比之下,炮弹树作为一种热带雨林植物,在东南亚国家易于生长,且其花朵硕大美丽、香味浓郁,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因此,在菩提花难得一见的情况下,炮弹花便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圣花”。
综上所述,尽管菩提树和炮弹树都广泛种植于东南亚和南亚的寺庙中,但由于菩提花本身较小且难以察觉,而炮弹花则以其独特的美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许多朝圣者误将炮弹花当作菩提花,从而使得这种美丽的花朵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成佛、说法和圆寂,都与特定的树木紧密相连,这四棵树因此被誉为“四圣树”。当玄奘从西域取经归来时,他带回了这些圣树的种子。然而,这些热带植物在中国西北地区往往难以适应,唯有七叶树成功扎根。因此,中国佛教徒们虽然未曾亲眼目睹真正的菩提树,却将七叶树误认为是菩提树,这种做法实属情理之中。这种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本土化处理方式,并无不当之处。同样,在原印加帝国国都库斯科大教堂里珍藏的油画中,耶稣与众弟子在“最后的晚餐”上享用的并非原有的烤鱼和面包,而是富有安第斯高原特色的烤豚鼠,这也体现了文化与环境的交融与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