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过程 https://m.39.net/baidianfeng/qzzt/bdfzlff/大部分人对于佛教了解的很杂碎,网上信息太过杂乱,影视剧的描写也是太过神话。
中国的无头佛之所以大量遗留跟历史上的四次灭佛运动有关
究竟发生了什么会造成大肆的被灭呢?
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这些问题
佛教具体是怎么发展、怎么传入中国的呢?
乔达摩·悉达多为何会被遵称为“释迦牟尼”?
释伽牟尼怎么顿悟以及如何传教并创立了原始佛教的呢?
……
佛教起源于印度,印度因为境内的印度河而得名,我国古代史籍称之为“贤豆”、“天竺”、“婆罗门国”等,在唐代开始定名为“印度”,但印度人自称为“婆罗门”或者“阎浮提”
古印度文明还原
“四个不平等的种姓诞生……”
公元前年左右在印度河流域已经形成高度发达的印度河文明,由于该遗址首先发现于哈拉帕,所以也称之为“哈拉帕文明”。
从公元前年末期开始,“哈拉帕文明”开始衰落,雅利安人开始入侵,经过长期的斗争,原住居民——达罗毗荼人沦为奴隶。
雅利安人为了维护统治,把社会成员分为四个种姓
第一种姓为僧侣或祭司,称为婆罗门,是当时社会知识的垄断者和精神生活的指导者,被誉为“人间之神”。
第二种姓为武士和军事贵族,称为“刹帝利”,是当时世俗王权的主要支柱。
第三种姓为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称为“吠舍”,是当时社会的生产者阶层。
第四种姓为雇佣劳动者和奴隶,称为“首陀罗”,主要从事奴仆、差役等低贱的工作。
另外雅利安人还创立了“婆罗门教”作为整合社会的工具和全社会的信仰,信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为三大主神,宣称三大主神分别代表宇宙的“创造”、“护持”和“毁灭”。
大梵天的口、臂、膝、脚对应的等级
“沙门思潮”
究竟是“人人生而平等”,还是“演化各有不同”?
鸟类会飞不是因为有什么“飞的权利”,而是因为它有翅膀
“不可被剥夺的权利”其实是“可变的特性。
人人演化各有不同,出生就有某些可变的特性,将人分为四个等级进行统治,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注定是会被推翻的,除了四个等级制度以外,在当时其实还有贱民的存在,即“旃陀罗”,被视为不可接触的贱民。
雅利安人最初进入印度的时间大概是公元前年前后,至公元前年前后,雅利安人由印度河向东推移至恒河、朱目那河一带。
至佛教诞生的公元前6世纪,雅利安人在此一广大地域逐渐建立起十六个大的部族国家,其中摩竭陀、拘萨罗、阿槃提、跋耆等四大国最为发达强大。
在佛教兴起的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部族国家的出现,在意识形态方面,婆罗门的地位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各种反对婆罗门教的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后世将其称为“沙门思潮”
“佛教创立之初,也是属于“沙门思潮”之一种”
据史料记载,在“沙门思潮”中,印度当时有“九十六种外道”、“三百六十三种见”,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六家,佛教典籍中称之为“六师”
第一:富兰那·迦叶
大概为伦理的怀疑者。对一切道德善恶都表示怀疑和否定,据说是一位奴隶之子,赤身裸体从奴隶主那里逃跑出来,后来创立了一种“无因无缘”论的学说,否定善恶之业有相应的果报,甚至公开宣称使用暴力不以为罪
第二:末伽黎·拘舍罗
为生命派(邪命外道)的始祖。该教派认为,一切有生命之物都是由灵魂、地、水、风、火、虚空、得、失、苦、乐、生、死十二个元素构成,而各种元素的结合都是一种自然的、机械的、无因的。在佛教兴起时期,这一教派影响极大,在“沙门”思潮中,其影响仅仅次于耆那教。
第三: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顺世论的先驱之一。他的思想具有唯物论的色彩,认为灵魂是肉体的属性,否定灵魂不死的观念,反对灵魂业报学说,主张种姓平等,把现世的快乐当作人生的目的。此种思想在下层民众中具有重要影响。
第四:浮陀·迦旃延
古代印度“七元素”说的创始者。认为一切物体包括人类都是由地、水、火、风、苦、乐、生命七要素构成,依其集散离合而有生死的现象,而七要素自身则永远不灭。例如以刀刺人,刀只是通过其七要素的分合点,生命自身并未丧失。
第五:散惹耶·毗罗梨子
古印度“捕鳗论”(即诡辩论)的创始人,对于因果报应等问题不作正面回答,凡事持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立场。既反对婆罗门教的“神造”说,也反对顺世论的“断世”说。
第六:尼乾子·若提子
即耆那教的始祖,号称“大雄”。该教以“命”(近似于“灵魂”)与“非命”(近似于“非灵魂”)两种元素来说明世间万物,主张业报轮回、灵魂解脱,宣扬非暴力主义和苦行主义,认为人的肉身是由“业”造成的,必须通过修习苦行,如绝食、睡刺床、暴哂、火烤等才能够摆脱“业”的束缚,达到解脱的目的。
婆罗门教信奉的梵天、毗湿奴、湿婆
上述“六师”以及在佛教兴起时期存在的其他各种思想流派,虽然各有标榜,但是在反吠陀权威和婆罗门教的精神统治方面则是一致的。
佛教创立之初,也是属于“沙门思潮”之一种。佛陀在出家求道的过程中,也拜过阿罗逻·迦罗摩、郁头迦·罗摩弗为师,也修习过苦行。在向当时流行的这些不同思想流派的学习过程中,佛陀确立了自身独特的反对婆罗门教的思想立场和解脱现实苦难的方法。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悉达多·乔达摩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之尼泊尔境内)净饭王之子,据佛教经典记载,释迦太子刚出生时,浑身呈黄金色,更有三十二种异相,所以净饭王替他取名为“悉达多”,意为“奇异吉祥”。十二相图
由佛传故事选取佛陀一生中的重要事迹,由四个、八个或十二个连续的画面来表示其生平,称为四相图、八相图或十二相图。
藏传佛教多以十二相为准:兜率说法、乘象入胎、树下降生、太子习艺、宫中娱乐、游观四门、削发出家、山中苦行、降服诸魔、证菩提觉、初转法轮、双林入灭
“浴佛节”
相关资料记载,悉达多太子生下来就能说会走,他向东南西北各走七步,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高声说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其时,有二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他洗浴。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佛诞日”,中国佛教界认定该日为农历四月初八,并把四月初八定为“浴佛节”
“悉达多决定出家”
释迦太子出生不久,据说有位占相的阿私陀仙人来谒见净饭王,替太子看相。阿私陀仙人说:太子今后若在家,定能成为转轮圣王,统领天下;如果出家,则定能成为法轮王,利益天人。
这一预言使净饭王极为不安,担心太子日后如果出家,王位无人继承。因此,净饭王用尽一切办法想使太子安于世俗生活。太子十七岁时,净饭王便为其纳婆罗门种姓的摩诃那摩之女耶输陀罗为妃,并且生下一子,名罗睺罗。
净饭王替太子建造春、夏、秋三时宫殿,广造园林池台,物色大批宫娥彩女,供太子游玩取乐。可是,太子生性爱好沉思默想,悲天悯人,总觉得这一切终究是一场梦境,总想认识宇宙人生的究竟实相,寻求一个彻底解脱之道
游观四门
有一次太子驾车到城外郊游,出城东门时,看见一位老人发白面皱,曲背弯腰,行动十分困难。太子便想,光阴似流水,人难免会老,届时耳聋眼花,精力衰竭,欲听不能,欲行不便,真不知有多少痛苦。
还有一次,太子出南门游玩,看见一位病人,面黄肌瘦,气喘呻吟,形容枯槁,倒在路旁,便大为伤感。太子说:“这个身体真是苦恼的根本。然而世间的人偏偏在这里无端寻求虚假的快乐。青壮年时,贪娱淫欲,一旦四大失调,疾病缠身,关节疼痛,坐卧不宁。人生在世,实在如同那波浪中的月影一般,没有一刻安静的辰光。”
又有一次,太子在西门外看见一个死人,淤血流溢,臭秽难闻,这使太子更加伤感,感叹道:“人生在世,贪名贪利,贪恋女色,一死之后,竟然是这般模样,生前所有的东西,一样也带不去,就连恩爱的父母、兄弟、夫妻、儿女,都永远地抛去了,自己的身体,也脓血溃烂,虫蛆攒食,只剩白骨一堆。人们贪染爱欲,所以沉沦苦海。殊不知有合必有离,有生必有死,世间哪有不死之人?我虽贵为太子,也难免要死,现在应该趁早寻求摆脱生、老、病、死等痛苦的方法才是正道。”
正好在一次出北门游玩的时候,太子遇到一位梵行沙门,圆顶法服,威仪有度,托钵持杖,怡然自得。太子一见十分仰慕,一问方才知这是一位为摆脱生老病死烦恼痛苦而出家修道的沙门。太子喟然叹息说:“善哉!善哉!这才是令人向往的生活啊!”于是下定了出家修道的决心。在二十九岁那年的二月初八日,太子偷偷逾城出家,入山修道。
“悉达多的求道、苦修之路”
太子出家后,四处寻找修道方法,在阿罗逻·迦罗摩仙人的指导下,他学习了古老的《吠陀经》和《奥义书》,掌握了苦行术。但是,当他知晓此种修行的最终果位仍然在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之内时,他认为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不是究竟之道。
于是,太子决定放弃这种修行,远走他乡,另择名师。释迦太子又拜郁头迦·罗摩弗为师,但仍然未能达到自己的修行目标。此后,他在摩竭陀国漫游苦修,或藏身密林、盘腿静坐,或节食废寝、禅定数息,最后,太子饿得瘦骨嶙峋、形容枯槁,但却没有丝毫成道的迹象。这时,释迦太子对于这种修行方法产生了怀疑。
于是,他毅然放弃苦修,并到尼连禅河里洗去了他身上的积垢,随后接受了河边牧羊女的乳糜供养。此时随从他的五个侍者见此情状,以为太子已经丧失了信心,便离开了他,前往波罗奈城的鹿野苑去继续他们的苦行。
释伽牟尼接受河边牧羊女的乳糜供养
太子独自一人走到一棵枝叶繁茂的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铺草打坐,静思冥想,并发下誓愿:“我若不能证到无上大觉,宁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佛经上说,魔王害怕释迦太子真正觉悟,就派了“爱欲”、“乐欲”和“贪欲”的三名魔女来殷勤献媚,诱惑太子。但太子对魔女的挑逗视而不见,毫不动心。
“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觉悟”
据说,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凌晨明星出时,豁然大悟,悟到了一个“真理”,即“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也就是说,世间万物(包括人生)都是因一定的条件而产生(“因缘而起”),旦这些条件发生了变化或不复存在,该事物也就归于失灭或消亡(“因缘而灭”)。
菩提树下顿悟
据佛经记载,当释迦太子悟到这个真理后,便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证成圣果了。而证成圣果的释迦太子此后就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或“佛陀”。
“佛陀”的本义是“觉悟者”。而他悟到的这个“真理”,便是后来成为整个佛法理论基石的“缘起论”
释迦太子成佛之后,被信徒奉为圣人,同时赋予其十大尊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从释迦牟尼的修道过程以及十大名号来看,佛教确实具有不同于一般宗教的特征,更为注重“智慧”和“觉悟”。这一特征,一直贯穿佛教发展的始终
“第一个佛教团体——僧伽组织”
释伽牟尼成道后便开始了其长达四十五年的传教历程。最初佛陀前往鹿野苑度化的就是当初放弃苦行而愤然离开的五位侍者,向他们宣讲自己所证得的真理,这里就是常说的“初转法轮”。
佛陀在为五位侍者宣讲自己所证得的真理
初转法轮时佛陀演说的主要内容是“四圣谛”、“八正道”及“十二因缘”。五位侍者听了佛陀的说教之后,便心悦诚服的皈依了佛陀。这样第一个佛教团体——僧伽组织便诞生了。这也标志着佛教正式诞生
“比丘、比丘尼说法咋来?”
佛陀在传教过程中建立了佛教的组织一僧伽(僧团)。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次说法度化陈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
陈如等五人皈依佛陀后号称五比丘。比丘意译“乞士”,或有译作“破恶”、“净命”等,实指跟随佛陀出家修道、以乞食为生的佛教徒。
随着佛教的传播范围的逐步扩大,佛教徒数量也逐渐增多。开始时只收男弟子(比丘),随着释迦牟尼的姨母波阁波提入教后,才开始接纳女弟子,称作“比丘尼”,简称“尼”。
比丘、比丘尼,就成了佛徒的一般称谓。诸多比丘或比丘尼构成一个集体组织,叫做“僧伽”,或简称“僧”。僧伽意译“众和会”,本是集合词,习惯上也把参与僧伽的男性唤作“僧”或“僧人”
“早期佛教”
僧团早期吸收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入教,没有种姓出身限制,也不管先前有什么信仰,还给在家的信徒以相应的地位,凡遵守不杀生等“五戒”的在家众,均可以成为佛弟子。这种不出门的佛家弟子,简称“居士"或‘在家二众",男众称优婆塞(清信士)女众称优婆夷(清信女)。
在佛陀时代的众多居士弟子中,最著名的是给孤独长者和迦兰陀长者,他们二人所赠予的给独孤园精舍和竹园精舍,成了早期佛教僧团活动的两大中心。
在释迦牟尼的众多弟子中,影响较大、佛教经典中出现较多的有十位弟子。
分别是“智慧第一”的舍利佛、“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说法第一”的富楼那、“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议论第一"的迦旃延、“头陀第一”大迦叶、”天眼第一“的阿那律、“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多闻第一的”阿难陀、“密行第一”的罗睺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