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药物 https://m.39.net/disease/a_9335256.html《荷泽神会禅师语录》里对六祖惠能大师是这么评价的:“能禅师过岭至韶州居曹溪,来住四十年,依金刚经,重开如来知见。四方道俗,云奔雨至,犹如月轮,处于虚空,顿照一切色像,亦如秋十五夜月,一切众生,莫不瞻睹。”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一个四句偈,意思是世间万物,一切都是梦幻泡影,不要执着也不要妄想,便能心无挂碍,得以清净。
惠能,唐代人,佛教禅宗祖师。在佛教的历史上,他是一个把中西佛教的思想相融合贯通的思想家,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的意义,因此他也被尊称为“六祖”。
中国禅宗,是中国佛教最大宗门。达摩在中国最开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
六祖惠能的经历很神奇。传说他子夜降生的时候,有一道亮光腾空而起,房屋里面遍是奇异香气。天亮之时,有两位和尚来到家里对他的父亲说:“你们家里昨天晚上有没有生一个小孩?我们今天特地来为他取一个名字,叫做惠能。”他的父亲感到奇怪,便询问和尚,这样取名是什么意思?和尚答曰:“者以法惠施与一切众生,能者将来长大能作佛事”。随后,和尚二人便消失了。
惠能生来就不吃母奶,大家都很著急,到了晚上居然有一个人来,为他灌了甘露,使惠能身体非常健康,精神饱满、旺盛。惠能到了三岁的时候,就不幸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寒的他很小的时候就会买柴木来支撑家庭的生活。少年时期,某天惠能听到有人诵《金刚经》,有所感悟,于是前往湖北黄梅东禅寺求佛。东禅寺在唐代五十多年来,一直传承了达摩禅的正统。在这里,惠能见到了五祖弘忍大师。
五祖问惠能: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五祖听到后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回答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几番交谈后,五祖发现惠能知道“佛性无南北”这个佛门法器,乘愿再来,就不与多讲,以免被别人妒忌,反而不妙,便让惠能到后院负责破柴踏碓,以劳作来作为修行。于是,惠能便天天在米房舂米,虑修禅,内绝妄念,外息诸缘,用功修行。
有一天,弘忍大师要大家做偈,想以此观察个人见地:“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神秀是弘忍门下的上首,学问渊博,佛法精通,他把偈写在壁上,全寺上下看到神秀的偈很好,而五祖看到后觉得神秀“未见本性,直到门外,未入门内”。
惠能也认为神秀的偈不够有见解,虽然他不会写字,但他托别人将自己的偈写上。大家看到惠能的偈后都大为惊叹,引起了轰动。五祖弘忍大师一看,发现惠能的偈更好,但又担心惠能会因此而受人祸害,便把惠能的偈擦掉,曰:亦未见性。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二天,五祖到碓房找惠能,约定好夜里三更让惠能独自去找他。时辰一到,惠能前去找五祖。五祖用袈裟围住,不让其他人发现,为惠能说金刚经。五祖为惠能受法后,将衣钵传给惠能,说:汝为六世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五祖又对惠能说:以前达摩开始来传教,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传。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需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问五祖:我要向哪里去?五祖说: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五祖指示惠能立即离寺,以免发生不测。为了护送惠能回岭南,五祖亲自送行至九江驿。后来惠能与五祖告辞,一路南下。五祖回寺后宣布衣钵已经南传,众人这才知道衣钵已传给舂米之人——惠能。于是,在惠能南下的期间,有许多人来追赶他,想要夺他的衣钵。
在到大庾岭的时候,有位叫慧明的人追上了惠能,惠能以为他是来夺取袈裟的,就将袈裟放在石头上,躲起来了。没想到,惠明伸手去拿衣钵,衣钵却动也不动。他呼唤惠能出来,说:“我是为法来”。惠能便为他说法,慧明听后顿时大悟,当下礼拜惠能为师。惠能对他说:“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于是慧明与六祖惠能一起,各自教化一方,禅宗大振。
在传法和弘法的道路上,总会出现许多争来夺去的现象。惠能得到了弘忍的袈裟,得到了衣钵,就成了人们眼中的“竞争对象”。为了他手中的袈裟,大家争相寻逐他,因此,惠能选择隐遁在四会、怀集一带的山里,直到弘忍去世后才出山。
在数年循迹后,在一次机缘巧合的时候,惠能途径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正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惠能看到两位出家人对着一面幡子,面红耳赤争论不休,他上前一听,才知道他们在争论旗幡所以会飘动的原因,一个说:“如果没有风,幡子怎么会动呢?所以说是风在动。”另一个说:“没有幡子动,又怎么知道风在动呢?所以说是幡子在动。”
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惠能听了,就对他们说:“其实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子在动,而是二位仁者的心在动啊。”
印宗法师听到惠能如此见解,欣喜合掌。后来问起来,才得知五祖衣钵传人,正是眼前的惠能。印宗法师对他特别赞赏,于是他亲自为惠能大师正式举行剃度仪式,又请智光律师为他受具足戒。惠能受戒出家后,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在法性寺弘法,受到了大家的敬重。
惠能出家后第二年,前往距离广州三百多公里的曹溪宝林寺(今南华禅寺),他之前就时常经过宝林寺,僧众们听说惠能要到来都很欢迎。于是,惠能成了曹溪道场的主导者,在那里进行了影响深远的弘法活动,他大倡顿悟法门,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曹溪弘法之时,他宣布从此以后传法,只传法印,不传衣钵,以免为了争夺佛的衣钵,发生不必要的纠葛。
惠能大师的传教弘法得到了官方的认定,引起了皇室的尊重和供养。武则天在长寿元年派张昌期首次请惠能大师入宫,惠能以抱恙在身,不去宫中;万岁通天元年武则天再请,惠能还是不去,她便把袈裟请走供养;武则天晚年的时候,派薛简再请惠能大师仍然不去;她去世后,唐中宗又派薛简去请,惠能还是没有去。于是皇室便为其建寺造塔,装饰得非常庄严华美。
惠能在七十六岁的时候,突然示疾,异香满室,白虹属地,饭后沐浴更衣,弹指不绝,气息微弱,双日紧闭,不久就谢世了。但是他的端形不散,就像坐在那里入定了一样。僧人为他塑像。
惠能生前曾说:我死后,必有善心男子来取我的头,你们不要怪他。”有僧人想起惠能的这句话,就在塑像的脖子上加了一道铁环。没想到,果然有个汝州人,受人之托带着刀子来砍塑像的头,想带回去供养。僧人们听到敲击声,便赶来将这个人捉住。
唐宪宗皇帝给惠能追封谥号大鉴,塔元和正真。唐代末年,每逢正月十五日,迎惠能真身进城,为百姓祈福。
宋朝平定南海后,韶州盗贼周恩琼焚烧寺塔,大火将要延烧慧能肉身,两个僧人将肉身抬走了。北宋的时候,宋太宗赵匡义敕令重新建塔,又改名为南华寺。
六祖惠能弘化于岭南,演化佛法三十余年,他用通俗简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琐的义学,形成了影响久远的南宗禅,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弘法度众无数,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
毛泽东曾谈到过,惠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之学,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也使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创始人。
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陈寅恪也曾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