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究竟涅槃和普通涅槃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复制链接]

1#
治白癜风专业医院 http://www.xxzywj.com/m/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所不同。不同的原因,除了生长的环境、成长的经历、学习的知识有所不同外,还与每个人遇到事情时的心态都有所不同。有的人,可能对读书感兴趣,有的人,对于自己所浸淫的每一个领域,都有莫大的喜好。这些,都与每个人的各种因素都是不可分割的。

由于人的际遇不同,兴趣也有所区别,所以对于他看到、接收到的东西深浅度也有所不同。这些不同,不仅仅表现在外表的言行,也与内心的偏好有很大关系。比如说,有的人就喜欢看佛经,虽然不一定想要出家,但是平时就是爱好看一些佛教的经书。那么,今天就与大家分享一下对于佛经中比较简短的《心经》的看法。

《心经》全文比较短,不算经名,共有个字,虽然用古文翻译而成,但是其内容也比较浅显易懂。很多人说《心经》是《般若部经》的核心内容,其实佛经是在释迦牟尼灭度后,后人们根据他在世讲的东西所结集而成的,每部佛经都有它的内涵,写的事,记述的内容,都差异甚大,至于是不是某一部的核心,却是很难甄别的。

根据《心经》内容在中国普遍流传的程度来讲,里面比较精彩的句子有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句话,如果用中国道家的理论来讲,色就是代表的有,空代表的就是无。如果用这种理论来看,所有的一切物质,都是不存在的。但是反过来讲,你觉得不存在的东西,其实也都存在。

如果没有学过佛经,对佛教内容很陌生的人来说,这句话就有点摸不着头脑。按照正常思维,这句话到底要表达有呢?还是无呢?

我们不妨看看在中国流传得比较广的另一句诗,也称之为偈子。下面是一首禅宗六祖慧能的偈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子是参照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来作的。

站在道家有和无的概念来说,神秀的这首偈子就是有,无论是身,还是心,都存在一个实在的物体的概念。但是慧能的这首偈子,却说的是什么都没有。从理论上讲,这两首偈子的境界没有高低之分。因为有和无,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存在有,就不存在无;没有了无,也就没有了有的概念。

所以,这两首偈子,从《心经》的角度来讲,就可以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来完全概括。也就是说,它们跑不出空、色的概念范围。

很多人学到这里,就以为这就是《心经》的核心内容了。但是佛经的内容,多数是以心的角度来作为参照的。除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里面还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我们一起来看看。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这句话在一般的民众中间流传不广,但是在佛教界流传很广。什么原因呢?因为释迦牟尼在开悟的时候,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乃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句话说出了众生不能究竟涅槃的原因,就是因为有妄想执着,用《心经》中的概念说,就是颠倒梦想。

那么,远离了颠倒,也就不存在妄想执着了,就可以达到究竟涅槃了。这里的究竟涅槃,和一般的涅槃还是有区别的。究竟涅槃,就是达到彻底的了脱,不存在任何我执,众生执,也就是没有了情。一般的涅槃,还存在这些东西。比如我们知道的菩萨,涅槃后成就了菩萨,就是“觉有情”,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菩萨还惦记着众生,还要普度众生。究竟涅槃,就不存在这些情况。

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在这里。但是要达到究竟涅槃,是非常困难的,用佛教中的话来说,就是要修多少劫,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还需要有极高的悟性,最后才能成功。当然了,这种说法是站在有佛,并且能修佛的情况下讲的。如果认为没有佛,那么,我们就只把《心经》当做一种哲学理论来探讨吧。

历史以来对《心经》的研究都很多,以上所说的,也只是对它的一点认识而已,如果大家有不同的看法,不妨在评论去留言,来共同探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