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行由品
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六祖坛经》,共有十品,我先说一说六祖的历史。六祖最广为人知的事迹相信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纵使不是佛教徒也会听过这几句说话。六祖慧能是南方广州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广州弘法。六祖慧能是一名未接受过教育的砍柴樵夫,当时的他以砍柴为生,并且要照顾在家的母亲。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念《金刚经》,听后起了欢喜心,安顿好母亲后,便由广州走到湖北,拜见五祖。当时五祖问他U「你从哪里来?」慧能说U「我从南方来。」五祖说U「你来自蛮夷的地方。」慧能回答说U「人有南北,佛性就没有差异。」他继续说U「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听罢,没有夸奖他佛性高,只说了一句U「这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着槽厂去。」五祖命慧能到厨房去破柴舂米。在现代人眼中或许会认为慧能因为说错了话,所以被罚舂米。但是,五祖并非惩罚慧能。
慧能花了八个月时间舂米,那时候舂米是用一条柱,称为碓,糠放在石臼中,当脚用力踏下去时,碓便升起;脚放松,碓就掉下去。这个重复上上落落的动作,不就是练功吗?事实是五祖见慧能有佛性,他首先要慧能练功,但要练的功不是什么大洪拳、小洪拳,而是去舂米。我师父(德建R师)告诉我,少林功夫是在田间领悟出来的,摇辘驴是少林最上乘的功夫,说穿了就是打水,这跟舂米的动作或理念相同。其实五祖是懂得功夫的,留下有五祖拳谱。五祖让慧能修禅,第一件事不是教他《金刚经》,而是差他去舂米,整整八个月的时间,慧能什么也没说,只是静静地舂米。少林禅武医的修练方法不是在《六祖坛经》里出现吗?所以生活就是功夫,功夫就是生活。
六祖是一个认真的人。有一天五祖进厨房,看到他正在舂米,腰间却绑着一个石头。五祖问U「为何把石系在腰间?」慧能答U「我个子小,比较轻,就这样舂米舂不烂,所以我便把石系在腰间增加重量。」他就是这样每天舂米,练出双腿好椿功。这是六祖初期修行的故事,给人们启示,让人知道修中国禅宗是要讲求毅力,也注重练功。有很多人问我U「你不是在此教功的吗?」我便回答U「不教。」很多人上一、两堂之后就问U「为何还不教功夫?」我也回答U「不教。」「那什么时候教?」,我答U「迟一些。」「迟到什么时候?」其实不教已是教了。慧能舂米八个月,我亦上了山八次,每次师父都说U「不教。」我问U「何时教?」师父说U「都不教。」这都是在考验我们的决心。其实我们学的不是一套功法,而是修心法。讲座起初开始有百几个人来听,当发现不是教功法时,他们便不再来;也有些人不执着,一心希望学习,不教功法也无所谓,他们便留下来,后来便学到了。这就是「无所求有所得,有所求无所得」。这就是我们禅宗修行的方法。
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后来,五祖想传法脉,便跟弟子们说U「你们谁能作诗一首,最能够领悟禅宗的境界,我就传法给他。」当时五祖的大徒弟神秀,博学多才,大家都认为他就是那位继承人,没有人有胆量挑战他。神秀就在墙壁写了一句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写后大家都赞好,绝顶,无人能及,六祖非神秀莫属。五祖看罢,亦说这诗很好。有一天,慧能在厨房听到一个小朋友在吟这首诗,他说自己也有一首诗,可以附和一下。当时有一群人看着墙上的诗,慧能便跟他们说U「麻烦你,我亦有首诗附和,但我不懂写字,请问你可不可以帮我写上去?」那群有学识的人就说U「你连字都不懂写,还学人作诗?」慧能答U「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六祖用词锋利,所以说中国禅宗「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一针见血是没有夸大的。如果这话是他跟小朋友或柴夫说,并不会有什么效果;反之,当时他跟一班有学识的人说,这话就可以说是一语破了万年痴。
我是一名教授,读了差不多半世书,但我的师父连中学都未曾毕业,所以我能深深感受到六祖这句话的意思。我初次见德建师父的时候,他说U「你是教授,见识很多,但是你连自己都弄不明白,不知道怎样去改善、感悟、精进自己。」当时听到这话,真的很难接受。怎样不懂?我已经看了二十余年的经书,《易经》、《金刚经》、《愣伽经》、《四书五经》,什么经书我都会知一点。他为何说我不懂。谁不知真是「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少林禅武医不执着于文字的争议,文字的争议令人苦恼,世间也有很多的知识令人苦恼。因为「万法不离自性」,一切的法都离不开自性。那我们修的是什么?「菩提自性,本是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禅宗所修的是「菩提自性」,而不是外边的世间法,亦不是书本里的知识,而是自己自性的智慧。《六祖坛经》常常谈及这个概念,就是说我们自身其实隐藏了很多的智慧,不是看书而得,不是听经而得,而是发掘自己的自性而得。所以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那故事还没完,当慧能巧妙地响应那群有学识的人后,他们便帮他写了那首诗,就是最让世人津津乐道的那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成为了中国禅宗最有地位的几句话,达到一个空、无、不执着的境界。也有人认为,慧能那首诗是顿悟的法门,神秀那首诗则是渐悟的法门。当他作了这首诗后,大家都哗然,但五祖看罢,就说U「把它擦掉,这首诗太差了,不值一看。」就是这样,慧能依旧每天舂米,没有人看重他。有一天,五祖到厨房问慧能U「那些米舂好了没有?」慧能答曰U「舂好了,但未筛。」说罢,五祖就拿起棍,拍了三下「砰,砰,砰」,然后就这样离去。如果我现在敲三下台,你不会明白是什么意思。这其实是他们的沟通方法。五祖约慧能三更时分到他房间,在无人的环境下传位给慧能。
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五祖在半夜三更时分传位,将衣钵、衫、杖都传给慧能,但他并没有打算在第二天把这消息公告天下,反而立刻叫他离开这个地方,说有人会害他。走到岸边,五祖打算帮六祖慧能撑船过岸,当时六祖跟五祖说U「师父,让我来。」五祖说U「现在是我渡你,让我来吧。」六祖聪明地回答说U「迷时师渡,悟了自渡。」当我迷的时候你渡我,但当我明白了之后,就须自己渡自己了u这是少林禅武医修行的一个精髓,亦是禅宗的精髓,我们不能整天都呆在师父身旁,向他请教怎样做,例如,「师父求你做什么,要什么」,「师父我不知道入哪间学校好,你帮我拿主意吧」,「师父有两个女孩子我不知道选哪个好」……「迷时师渡,悟了自渡」禅宗说的是顿悟,当你明白后,就要自己慢慢悟,不可以过分依赖师父,因为「菩提只向心觅」,不用向外求。我们明白以后,就会知道和尚和蛮夷的佛性都是一样,只不过前者明,后者还未明。如果不明白的人向明白的人请教,不明白的一方明白了,那两个人已经一样,当中的包容度十分高,这就是中国禅宗的一个思想。佛理与其他宗派其中最大不同的地方是「众生皆能成佛」的观念。一个信耶稣的人不会认为自己有一天能变成耶稣基督,也不会有一天变成天父;可是佛理说「众生皆能成佛」,因为佛是一个觉悟者。我们不会变成一个造天地、造万物、造人的主宰或创物者,但是我们都可以修行成为一个觉悟者,觉悟了就会自然自在,开心多了。所以佛教也可称得上是一种无神论的思想。
说一些题外话,说说佛像。我很喜欢观佛像,用心观;我不崇拜佛像。观佛像就是自己的反照。古代的佛像,有三十二好相,其中最重要的元素是庄严和慈悲。为何佛像要有庄严和慈悲?因为人的本性就是庄严和慈悲,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慈悲的人,就会有一个庄严的相。所以当我们心情烦扰,不愉快时,观佛像能让我们反观自己,我本原是清净,人是有威严、慈悲的、自然自在的,那为何我如此困扰?因为我不明自性,所以佛像是让我们欣赏自己的本性,观赏佛像不会令你发财、升职,也不会令你名成利就,但可以使你得到一些金钱买不到的东西─祥和与自在。佛经从来没有说过福德是可以买的,不是说你放生了一条鱼就会有什么好处;作福就能消灾只是民间的思想。佛理主要是让我们明白自己,活得开心快乐,而不是令我们一帆风顺。人生哪会一帆风顺!若真是这样,那就不是人生了。你想想有没有一间学校学生是不用读书的?没有。读书一定要努力,一定要用时间、下苦功、花精神。修行也是一样,有些人觉悟了,明白了生命的常规和我们不快乐的原因,然后把能让我们快乐的原因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都觉悟了,改善自己,我们的智慧亦得以增长,便能快快乐乐,兼具威严与慈悲地生活。我是一名老师,明白到老师教学生是希望学生吸收学识,而非想得到学生的崇拜。而佛陀就是我们的老师,我相信佛陀很高兴我们能明白佛道理,而非迷信佛陀。当然我们要尊敬佛陀,但不是迷信佛陀。
继续故事的发展。六祖撑船走了,后来被人追杀。成了六祖之后却被人追杀,为何会这样?为何会有危险?其实只要五祖当时在众人面前说一声慧能是六祖,大家不是都会尊敬慧能吗?他的地位自然变得崇高。这些我们不能在坛经中清楚知道来龙去脉,因为写经的人都很厚道。当时的恩怨争斗不须要后人知道,我们想知道的,是六祖修行得道的过程,六祖怎样用他的行为、思想教导我们成为一个觉悟的人,至于当中的争议我们无须考究。就是这样,六祖过了十多年流亡生活。他在山野跟猎户一起生活,没有人知道他是六祖,他帮人煮饭,有时减少些肉,多放些菜,菜多肉少。慧能当了六祖,他拿着衣钵,流亡了十五年,所以我们祖师大德的生活是过得不容易的!
历史记载的大德修行跟现今的很相似。我师父在修行期间,也隐居了十多年,但是,德建师父不是过着清闲的隐居生活,而是每日努力建禅院,教导弟子及向有缘人教法。所以为何我们修禅武医要叫作「行意禅」?行者,行动也;行者,行气也。所以都是以行动为修行的方法。你想想如果今天有位首坐,叫你离开自己的生活去隐居十五年,这是很难接受的。德建禅师的师父(素喜大和尚)命德建师父隐居三皇寨,一隐又是十多年。他们的生活、修行就是这么的清苦。六祖一生不是说了很多话,这本《六祖坛经》是六祖四十年来的开示。祖师的弘法方法是多做少说,但一说便语出惊人,真是「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德建师父的修行也如此。
不是风动,不是醵收咝亩
六祖在猎户当中修行了十五年,也是避难了十五年。后来,他认为是时候弘法,便到了广州的光孝寺。这故事是六祖第一次的开示,这禅偈很有名。当时有两位出家人,外面风吹着幡(即旗),一位说s「你看,幡动了。」;另一位说s「不是,是风在动。若没有风,幡会动么?」他们两个正在争论不休的时候,六祖慧能说s「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仁者心动」,所以整部坛经,讲的是「心」。
所以为何少林禅武医所修的是「练心」?少林功夫是练心、练意、练气。首先是练心,因为很多时候是我们的心在动;如果我们能够平静自己的心,便不会受外界影响太多。无论是旗动或风动,我们的心都是心平气和。我们修的是什么?是练心,练心平气和。在《六祖坛经》中,你会看见很多修练少林禅武医的原理,虽然在当中有很多道理,但方法不详。因为禅宗本身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教不外传」,少林禅武医就是方法。《六祖坛经》提及了一个我们在学术上所说的模型道理,但方法却没说清楚。怎样才能不心动?他没说。《六祖坛经》说我们很多时候不开心、苦恼,是因为我们的心对某些事情起了反照。我们工作不顺利;人与人的关系不和;钱财不足等等,我们会因而很烦恼,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的心动了。我们可以怎样控制它?少林禅武医就是方法。心者禅也。禅就是心,禅机即气机。所以心平气和,也可以把它反过来写―「气和心平」,这就是方法。但怎样才能做到气和?就是练丹田呼吸法。它是少林禅武医的一个精髓,一个入门,也是一个筑基。气机和顺,禅机也会和顺;气平和,心境也会平和。反之血气若有所闭塞,心境便很难平和,所以禅机即气机。这些都是《六祖坛经》中没有提及的,因为禅宗从有历史以来,向来都是「教不外传」,所以现在我们是有很大的福份,能接触到少林禅武医,而今天我们相聚,也是一个善缘。如果你们明白了,对你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为何要这样做自然丹田呼吸法?它跟一般的坐禅不同。坐禅有很多不同的种类,例如集中力的坐禅。守某一点,或数息等等。丹田呼吸法是由禅机即气机的理念而来,我们中国人养生中的一句话―「流水不腐」。一桶不动的水会滋生蚊虫,但如果水是流动的,就不会滋生蚊虫。又例如一潭不动的湖水会生出青苔,但一条流动的河流则不会。这也正解释了为何练自然丹田呼吸法的时候,入气时要观肚,出气时要观鼻子。这就是「流水不腐」,一落一上,一上一落……当你集中于某一点,能够锻炼集中力,很多的练习方法都是这样。例如,你拿着一支蜡烛,然后望着它,这也是集中力的训练。我以前练功,就是望着手指,动也不能动,眼也不能眨,从而训练集中力。但是,禅武医的理念是禅机即气机,气是不可停滞的,一定要畅顺。中医也经常说血气要畅顺,空气要流通,空气对流就是流通。如果把窗关上,空气就是不流通。所以丹田呼吸法看上去容易,但它内里所蕴含的精髓很重要,多练有益,但适可而止,不要贪多,只要能够掌握自然丹田呼吸法,便已足够。
佛性非善非不善
六祖的一句话就令印宗法师刮目相看,问慧能大师是否传说中的六祖?由于六祖当时决定要出山弘法,所以他便把袈裟和衣钵拿出来以证明自己的身份。当时的印宗法师就替六祖剃度,六祖便开始在法性寺弘法。其实他说的都离不开自性,例如《六祖坛经》中提及「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六祖是经常提及到空心静坐,百无所思是不对的。他说我不会讲禅定,只是讲见性,「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虽说他讲的是见性,但整部《六祖坛经》中未曾提及六祖打坐,只是描述过他舂米,之后他便经常骂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这是他常说的话。这句话在现今仍很重要,因为唐朝的人如是,现今的人也如是。很多人会将禅坐、禅定等同于一个外相,但在《六祖坛经》中,祖师爷清楚地说不是,六祖很直接,不会模棱两可,六祖会清楚地说出正道,他说话的方式不算很有礼貌,而是一针见血。
有些人觉得是因为六祖不识字所以才这样,但我反认为祖师爷很好,他不跟人兜圈子,想我们「明心见性」,说话不要太多。回想我当天在少林禅武医的修行中,师父从来不讲经,有个人跟我说:「我听你讲佛经比你师父还多。」我回答他:「因为我师父的修行比我高,所以他不说;而我修行低,所以经常要说。修行高的人会做给我们看,不是说给我们听。」
六祖有句话给我很大的启示――「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这说话很深奥,又很实用。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有分别心。这和尚佛性高,而这蛮夷就是佛性低,其实和尚跟蛮夷根本没有分别。「佛性是非善非不善」,善与恶是我们的心所造的,这又是心的问题。为何你觉得黄色比红色的好?是心的问题。所以他说「佛性非常非无常」,又不是常,又不是无常,我们经常说世间无常,不是的,佛性不是常又不是无常,不是善又不是不善。在禅宗里,你可以看到一个主旨――不执着,他是善又是不善,是常又是不常。《六祖坛经》的思想是贯彻《金刚经》和《楞伽经》,但用中国人的语言说出来,所以《六祖坛经》是我们中国人一个很大的福份。读《六祖坛经》很好,因为它是中文,非印度文。
我们今天说了「行由品」,其中有几个中心思想。第一,我们可以在字里行间看到,禅武不是练肌肉,而是练心性。练武即修禅,在《六祖坛经》中我们看到,五祖首先要六祖去练功,其实五祖本身是懂得功夫的,他创了五祖拳。另一个中心思想就是,修行并不容易,尤其是修少林禅武医,德建师父很注重我们用行动去修行,而不是用说话。所以我们不执着于文字的争议,或对与错的争议,而是我们会做一些我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我们做,做了便算。无所求(不求回报)的做,事情结果是怎样是关乎很多其他因素,不必强求,所谓「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所以少林禅武医的弟子,你会看到他们多做少说,禅本身就是这样。第三个中心思想讲的是心,「仁者心动」,禅即心也,问题是我们怎样去控制自己的心。少林禅武医说禅机即气机,《六祖坛经》让这方法有了一个基础的理论,说明了我们要练心的原因。
我今天分享到这里,很多谢你们,我看见你们都很用心聆听。我今天不是讲经,只是分享我多年来的经验,当中有很多遗漏的地方。我只是希望我的经验能够启发你们的思想,然后继续走你们自己的路。如果有兴趣,下个月再见,多谢。
欢迎转发、广积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