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的作用
树有什么用?
它的花可供欣赏,果实可供食用,木材能打家具,碎枝可当柴火,木浆能用来造纸。它能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能深植大地防止水土流失,能挺立天地间防止风沙袭击。但树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历史离不开树。年,李自成军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也就是崇祯皇帝,缢死于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上。这棵老槐树,见证了一个朝代的灭亡。
科学离不开树。年,艾萨克·牛顿爵士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而这一定律的提出,来自于牛顿在苹果树下看到苹果从树上坠落时而产生的的灵感。而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了起来,让人类的目光从地球投向遥远的太空。
宗教离不开树。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创立了佛教。在《圣经》里,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吃了苹果树上结的果实,人类才开始繁衍。
人类也离不开树。刚刚直立行走的原始人,制造工具的本领还不强,采摘是他们生存下去的主要手段。类人猿是离开了树才直立行走进化成人,但原始人却完全是靠树才生存下来的。
(二)人人都有一棵树
我想,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应该都有一棵很特别的树。
我的那棵树是榕树,长在村子中间的那棵大榕树。小时候我有很多时间是在树上或者树下度过的。算起来,这棵树有几百岁了,估计村里的每一个人都爬过这棵树。所以,对于我来说,这棵树是童年,是故乡。
舒婷的树,是橡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致橡树》)
归有光的树,是枇杷树:“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不着一字,深情令人动容。
鲁迅的树是两棵。“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秋夜》)
陶渊明的树更夸张,共有五棵:“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而英国博物学作家理查德梅比(RichardMabey)的树,是山毛榉。
(三)树的简史
这本《树的故事》,就是理查德梅比为山毛榉所写的书。
为什么会是山毛榉呢?最直接的原因是,山毛榉是英国很常见的一种树,也是陪伴了作者一生成长的树。山毛榉既是作者童年时的身高标杆,也是玩耍的乐园。但深层原因是,作者通过山毛榉,写的却是树木与英国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共生的变迁史,或许书名叫做《树的简史》更贴切。
书中开门见山地指出:地球能正常运转,离不开这些活着的树木!除了树木,其他资源无法同时充当食物、燃料和原材料。然而,并非每个时期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的,也并非同一时期的每个人都懂得这个道理。
古人的食物、工具、武器、建筑、家具、交通工具(船等),都离不开树木。然而,正是这种依赖关系,导致了人类对树木的破坏。近现代以来,无论是出于房地产开发的需要、矿业或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对树木的破坏都进入了一个无以复加的阶段。然而,近现代恰恰也是人类和地球最需要树木的阶段,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气候变暖、荒漠化、沙尘暴……如果没有树木的参与,这些问题永远也不可能彻底解决。
所以,这本关于山毛榉的书,并不完全是关于山毛榉的。作者在书中描写了山毛榉在不同年代的不同遭遇,探讨的其实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贪婪,毁掉的往往是自己最需要的东西,并很可能进一步毁灭地球。比如,计划往大海里倾倒核废水的日本,所干的就是毁灭地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