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金辉盛世典雅气韵佛教艺术精品赏析丨中 [复制链接]

1#

中国嘉德-旃檀林佛教艺术集萃专场,到今年,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这十余年间,我们与所有的藏家、同行以及众多的喜马拉雅艺术爱好者共同学习、同步成长,一起见证喜马拉雅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与日益兴盛。

此次中国嘉德秋拍佛教艺术专场,精心挑选了百余件佛教艺术精品,囊括了明清宫廷佳作及印度、尼泊尔、西藏和蒙古地区优质造像、绘画艺术精品。此外,整场80%以上的藏品是近20年首次面世,其中不乏多件喜马拉雅艺术精品。期待与您一同走进神秘美丽的独特之境。

Lot蒙古17-18世纪铜鎏金马头明王像

21.5cm.high

来源:国内重要藏家收藏。

《蒙古各大博物馆藏品简介》卷III,页,哈拉和林博物馆馆藏高25.5cm马头明王像。

马头明王(梵名Hayagriva)是观音千千万万化身中之一种化相,是帮助修行者降魔除障的忿怒形相。虽样貌可怖,但他的忿怒形象,是为了利益众生而现的,其背后是对众生之慈悲心,而并非忿怒或瞋恨心。马头金刚的主要功德为:降伏罗刹、鬼神、天龙八部之一切魔障,消无明业障、瘟疫、病苦、免一切恶咒邪法等。修持此本尊法,可获无痛苦之大乐空性成就果位。马头明王亦是格鲁派重要护法神,格鲁派三大寺之一的色拉寺杰扎仓供奉的主尊即为马头明王。哲布尊丹巴一世活佛,即扎那巴扎尔本人,曾被认定为觉囊派创始人多罗那他转世,年多罗那他圆寂之后,顺治六年()进藏学经,拜五世达赖为师,改宗格鲁派,并被授于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尊号。故此,我们现在常见到的精美扎那巴扎尔风格蒙古佛造像,均是遵从格鲁派之供奉体系与仪轨的。

主尊三面六臂,左展姿立。三面皆戴骷髅冠,红发怒扬,有三只马头,分别从三面的发髻正中探出,这是马头金刚的最重要标志。眼怒睁,口大张,须眉如焰倒竖,下颌一圈整齐排列的胡须小卷,写实生动。身躯挺直,肚腹突出,上身赤裸,胸前佩饰穿璧绕胸式璎珞珠链,华贵大气。各手臂佩戴的臂钏、手镯以及八条腿佩戴的脚镯,均以两道连珠纹表现,亦为扎纳巴扎尔造像一大特征。六只手臂展于两侧,各持法器,大部已遗失。人头鬘环颈绕腹而过,陡增怖畏气势。覆莲座规整方正,此乃蒙古怒尊特色制式莲座,上沿镶一道连珠纹,其下还以一圈均匀规整的小竖线,表现莲芯。莲瓣宽大扁平,尖端略翘,大小均一,紧贴莲座,敷施一周,这也是扎纳巴扎尔造像一个辨识度极高的风格元素。

整体铸造精良,鎏金厚重华美,为一件十分可贵的扎那巴扎尔怒尊造像代表作。同一题材的扎纳巴扎尔风格造像,可以参考蒙古哈拉和林博物馆(Kharakhorummuseum)馆藏的一尊六臂马头明王像;另外嘉德年秋季拍卖会也有一尊蒙古马头明王像,以.5万元成交。

Lot东北印度或缅甸蒲甘11-12世纪

石雕释迦牟尼佛圣迹碑

15.8cm.high.

来源:国内重要藏家收藏。

参阅:1.纽约拍卖会,年3月16日,LOT。成交价:34.6万美元。

2.《西藏铜佛造像》(BuddhistSculptureinTibet-IndiaNepal),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VonSchroeder),年,香港法观出版社,卷一,-页,图A-C。

3.《菩提树叶-印度8-12世纪帕拉艺术及世界遗产》(LeavesfromTheBodhiTree-TheArtofPalaIndia(8th-12thcenturies)andItsInternationalLegacy),SusanL.Huntington和JohnC.Huntington编著,代顿艺术学院(TheDaytonArtInstitute)与华盛顿大学(TheUniversityofWahsingtonPress)联合出版,年,32页,图62。

此件叶蜡石碑雕,精雕细刻,描绘了关于佛陀一生的八大重要事迹,同类的一小组石碑在佛教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之地位,助力弘扬佛法,影响遍及亚洲。这种造像最开始究竟是起源于东北印度还是缅甸,仍待考证,专家们亦各执一词。如今在西藏、缅甸和斯里兰卡等地均可见同类作品。作品中的图像元素展现了佛祖生平之重要事迹,亦对应着古代八大佛教朝圣古迹。学者们因此推断,此等石碑曾是前往印度菩提伽耶摩诃菩提寺的朝圣者的神圣纪念品。圣迹碑雕的主要内容除了囊括八大事件,也有如嘉德本场这件一般,还细致刻画了佛祖成道后观想七周的主要事迹。

佛祖一生八大事件:

雕像正中刻画的场景,是悉达多在摩诃菩提树下召唤大地来见证他的觉悟。佛陀安然跏趺端坐,头顶是枝叶繁茂的菩提树枝,与拱形菩提枝相连的下方两侧,是呈立姿的观音、弥勒二菩萨。粗壮盘旋的莲枝托起了佛陀坐下的双层莲花底座,自粗枝伸向左右两侧的旁枝,各托起一小莲台,其上所雕跪姿做参拜状的人像,是释迦牟尼的两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两大弟子外侧,各有一位自在坐姿、肩侧有莲花的菩萨小像。碑雕顶端的释尊侧卧像,展示的事件是佛陀于拘尸那迦入大涅盘;主尊两侧外圈,从左向右顺时针展现的依次是:蓝毗尼园摩耶夫人肋下诞佛;鹿野苑初转法轮;王舍城驯服野象(掷象成坑);自忉利天降为众说法;舍卫城现神通降服外道;毗舍离城灵猴献蜜。此类碑雕,整体结构大体相同,中央的证道像、顶端的涅槃图,位置基本是不变的,其余事件顺序在不同作品中相对灵活。摩耶夫人诞佛很容易辨认,初转法轮可以通过底座上的对鹿与法轮辨认,手中托蜜的是灵猴献蜜,两个立像,带小象的就是征服象王,另一个则是说法天降像。

成佛之后观想七周:

佛陀左右两侧内圈,刻画了释尊成道后观想七周的场景,左下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是:佛陀第七周-接受两位商人赠予的食物,此二人后成为佛陀最早的弟子;第五周-禅定于阿贾帕拉的大榕树下;第二周-精舍前目不转睛地注视菩提树;第三周-在菩提树北方连走七日,所过之处涌现莲花布道;第四周-禅坐七日,身放蓝、黄、红、白、橙五色光芒;第六周-禅坐时遇暴雨,蛇王现身,化蛇身为伞,为其遮雨;连同中央第一周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场景,共计七个场景。

在八大圣迹之外,石碑还描绘了一些其他的细节场景。如:佛两侧的拱门,两位侍立菩萨的头上有魔罗(Mara),他们想破坏佛成道;涅槃佛床下方,有几位夜叉支撑;佛床两侧各雕天神侍从-半神毗底耶陀罗小像一尊等等。在水池莲花层之下,是比较典型的印度造像常见缩进式须弥底座,最底层一圈雕转轮王七政宝,其上一层雕有象、狮等瑞兽和一对夜叉。艺术家运用高超的技艺,在方寸之间雕刻出几十个人物及动物形象,布局错落有致,细细观察,所有人物均为立体圆雕,背景与人物实际分为三层,每个人物均可独立存在。背景整体涂朱砂,细节处理一丝不苟,只有在心念专一极度虔诚的情况下才能有如此精细的作品出现。

此等极富教化功能的小石碑,在印度圣地于十三世纪遭到破坏后,对佛教的传承起着积极作用。此类传记石碑,本就传世不多,如嘉德本场这件尺寸偏大的更可谓凤毛麟角。施罗德先生在《西藏佛教雕像》第一卷中亦只收录了十件同类佛陀圣迹碑雕,在流通领域,我们可以参考年纽约苏富比春拍封面的一件11-12世纪帕拉佛圣迹碑,14.9cm高,以34.6万美元成交;另据《菩提树叶-印度8-12世纪帕拉艺术及世界遗产》(LeavesfromTheBodhiTree-TheArtofPalaIndia(8th-12thcenturies)andItsInternationalLegacy)一书中记载,ArthurM.Sackler博物馆亦收藏有一件缅甸蒲甘的佛传圣碑,高18.7cm,与嘉德本场这一样风格工艺更为相似。

Lot克什米尔11世纪合金铜金刚法菩萨像(嵌银嵌红铜)

17.5cm.high.

来源:国内重要藏家收藏。

1.纽约拍卖会,年3月20日,LOT。成交价:16.25万美元。

2.《西藏铜佛造像》(BuddhistSculptureinTibet-IndiaNepal),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VonSchroeder)著,年,香港法观出版社,卷一,图49D。

3.《证悟之途—瑞士莱特博格博物馆博帝阿什曼基金会藏品》(OnthePathtoEnlightenment-TheBertiAschmannFoundationofTibetanArtattheMuseumRietbergZurich),莱特博格博物馆出版,年,页,图60。

金刚法,梵文Vajradharma,是观世音菩萨的一种形态,金刚界十六菩萨之一。十六菩萨通常指围绕着五方佛中四个方位的主尊,金刚法是围绕着西方阿弥陀佛的四位菩萨之一(另外三位分别是金刚利、金刚因和金刚语菩萨)。

菩萨半跏趺坐姿,坐下是一个带有矩形底座的覆莲座。左手执莲茎,莲花伸至胸前,右手引其开放。菩萨袒露上身,腰部以珠带系腰布包裹臀腿,肩披帔帛顺臂涡漩而下,垂至身体两侧,连接着身后背光。长发辫披至双肩,额际佩戴三叶宝冠,每个尖尖的三角型冠叶上,均有一尊阿弥陀佛化佛,这也是缘于金刚法是环绕主西方之阿弥陀佛的菩萨之一之故。颈间佩戴串珠项链,左肩斜挂圣线,腕间有素镯。菩萨身后,是葫芦型背光,背光边缘以波浪线表现燃烧的火焰纹。菩萨坐下,是矩形底座托着的莲花座。莲座为单层椭圆型覆莲座,菩萨所坐之处,恰似莲花中央的花芯;莲瓣宽大略扁,每瓣中央以一道阴线相隔,这也是克什米尔11-12世纪造像的一大重要特征。

与本尊最为相似的造像,可以参考施罗德先生《西藏铜佛造像》卷一中收录的现藏于布达拉宫的一尊克什米尔同一题材金刚法菩萨;另外同期相似造像,还可参考瑞士苏黎世莱特博格博物馆(MuseumRietbergZurich)馆藏一尊克什米尔9-10世纪文殊菩萨像;拍卖市场上,可以参考佳士得纽约.3.20,一尊藏西克什米尔风格金刚法菩萨像,以16.25万美元成交。

Lot西藏14世纪合金铜莲花生像

29cm.high.

来源:国内重要藏家收藏。

1.《西藏—传统与变革》(TIBETTRADITIONCHANGE),年10月-年1月同名展览图录,美国阿尔伯克基博物馆出版(TheAlbuquerqueMuseum),年,图8。

2.《印度与西藏的铜造像》(Indo-TibetanBronzes),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VonSchroeder),年,香港法观出版社,页,图C。

莲花生大士,又有“第二佛陀”之称,仅次于释迦牟尼佛。八世纪后期,由印度入藏弘法,创建僧团及桑耶寺而成为藏传佛教的奠基者,为今西藏各大教派所信奉。

莲师面相圆润,青春俊秀;双眉上扬,眉心微蹙,隐现白毫,目视前方,表情微瞋,却并不慑人,反而给人以端庄稳重之观感。右手结期克印半举持金刚杵,左手置于腹前托嘎巴拉碗,其腋下现钩环,原应有骷髅天仗插于此。身体雄壮有力,宽袍大袖的衣袍轻薄,仅以简洁的平行阴线表现衣纹,充分展现出健美的肌体,颇有笈多造像之风韵。莲师并非赤足,而是穿着尖头素靴。莲师坐下是仰覆式双层莲座,里外两层莲瓣,下层极为宽扁,瓣芯饱满,间隔较远。此尊特别之处在于莲座下方,还有一圈镂空缠枝莲花纹装饰的圈足。如此华丽的底座装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14世纪丹萨替造像的豪华装饰风格。

本尊与传统的莲师造像,在图像元素上有些不同:首先,面相上,高鼻厚唇,呈现出比较明显的藏族人样貌。二是帽冠样式,尖尖的帽顶呈三角形,顶尖原应插翎羽,翎羽下缘流苏状装饰尚存,而两边帽沿则反折罕见的往外撇;常见于帽冠上的日月图案,在此被排列成十字杵形状的五个圆点代替。三是佩饰简单,除了双耳坠的小铃铛和小扇形嵌宝石项链坠,别无他物;四是衣袍略显朴素,虽仍是内密外显的多层衣着搭配,但此尊仅以极为显眼的阴刻素条纹表现衣袍,甚是少见。长袍覆双腿自然流淌在台座上,亦是非常罕见的表现手法。五是莲座底边的镂空雕花圈足,常见于丹萨替寺造像,极少出现在莲师造像中。

莲花生大师对于西藏佛教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是乌杖那国(Uddiyana)的太子,后出家,四处游学,苦修密法,成为一名擅咒术的密法大师。后经西藏吐蕃赞普赤松德赞邀请,到西藏弘扬佛法。一路之上,以密教咒法收服许多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神祇,化为佛教护法神,同时将西藏本土信仰纳入佛教教义中,使之成为具有西藏特色的佛教,即“藏传佛教”。大师还于年创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寺院,桑耶寺。据说莲花生离开西藏前,将一些密宗法要和他的史传等多部典籍秘藏在湖滨岩山之隐蔽处,以待后人挖掘。这些经典就是后来所说的“伏藏”,西藏也随之出现了许多掘藏师。由于莲花生传奇的经历和神通以及对西藏佛教建立和发展的贡献,后弘期宁玛派尊奉他为该派的开山祖师,在西藏其他教派,也受到广泛崇拜。本尊造像,包浆自然润泽,图像元素特殊,以及其超群的工艺细致程度,都令本尊的收藏和研究价值大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