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重庆杂记(四)
南山忆三毛
一、*桷即菩提
久违的太阳总算想起了被遗忘的重庆。
早餐时,孩子对我说:“今年天气好,我们去南山看看吧。”
南山在四十公里外的长江南岸。听起来像远郊,其实是老城区,就在朝天门对岸,是我们自己所在这座新修的大学城太偏远了。
重庆是个码头城市,在那个陆路交通不便的时代,因水运而兴旺。云、贵、川、滇地区的桐油、食盐、茶叶、药材等山货,常汇集到此后顺流而下,然后换回来产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布匹及工业品,在此分发后,再由回程的马帮、背夫们带往各地。
南山脚下的龙门浩渡口,正是连接重庆城南北两岸的交通枢纽。沿渡口往南一直到南山顶商旅之人的保护神老君观处,修建有一条数公里长的石板古道,人称“老君坡”。又因古道旁生长着许许多多可以为人们遮荫歇脚提供方便的*桷古树,而称之为“*桷古道”。
佛教祖师爷释迦牟尼,就是在一株*桷古树下打坐入定后开悟,从而成为了众人膜拜的宗教领袖。
我没有说错。佛祖是在*桷树下开悟的。因为“*桷树”的称呼是当地土名,学名应当叫*葛树,属大叶榕树。它还有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菩提树。
是的,*桷树就是佛经上所说的印度神树菩提树。
这种树冠可达数十米而龙盘虎踞般相貌奇特的大树,在古代印度,是帮助僧侣们思考哲学的一缕清风。而在中国,则是为马帮、背夫们恢复体力的一片荫凉。
*桷古道沿山势盘旋而上,接近垭口时,马帮、背夫们及香客们,常常会在此歇息、进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为大家提供食宿的商业市场:*桷垭。
我们今天的南山之行就从这里开始。
从*桷垭的三毛故居开始。
二、三毛的童年故事
早就听说三毛出生在重庆,可没想到她的家竟然就在这曾经繁华似锦的*桷垭古道旁。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从浙江临时迁往陪都后,还能够在如此繁华的宝地立足,可见其家境还是相当不错的。
她的故居是典型的山城风格:一栋倍感亲切的小瓦木板房屋。之所以说倍感亲切,是因为我的童年也曾经在类似的板房中度过。
坐在木板房山墙头的石板台阶上,望着眼前稻场上的三毛铜塑像,三毛父亲陈嗣庆先生为我们描述的三毛童年趣事,就活龙活现地呈现在眼前了。这趣事写在三毛小说《闹学记》的序《我的二女儿三毛》中。
我的女儿陈平本来叫做陈懋平。
“懋”是家谱上属于她那一代的排行,“平”是因为她出生那年烽火连天,做为父亲的我期望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战争,而给了这个孩子“和平”的大使命。
后来这个孩子开始学写字,她无论如何都学不会如何写那个“懋”字。每次写名字时,都自作主张把中间那个字跳掉,偏叫自己陈平。不但如此,还把“陈”的左耳搬到隔壁去成为右耳,这么弄下来,做父亲的我只好投降,她给自己取了名字,当时才3岁。后来我把她弟弟们的“懋”字也都拿掉了。
有一年,她又自作主张,叫自己ECHO,说“这是符号,不是崇洋。”做ECHO做了好多年。有一年,问也没问我,就变成“三毛”了。
变三毛也有理由,她说因为是家中老二。
老二如何可能叫三毛,她没有解释。
只说:“三毛里面暗藏着一个易经的卦——所以。”
我惊问:“取名字还卜卦吗?”
她说:“不是,是先取了以后,才又看易经意外发现的,自己也吓了一跳。”
我听说,每一家的老二跟其他孩子有些不一样,三毛也很支持这种说法。她的道理是:
“老二就像夹心饼干,父母看见的总是上下那两块,夹在中间的其实可口,但是不容易受注意,所以常常会蹦出来捣蛋,以求关爱。”
三毛一生向父母抱怨,说她备受家庭冷落,是挣扎成长。这一点,我绝对不同意,但她十分坚持。其实,我们做父母的这一生才是被她折磨……
三毛小时候很独立,也很冷淡,她不玩任何女孩子的游戏,她也不跟别的孩子玩。在她两岁时,我们在重庆的住家附近有一座荒坟,别的小孩子不敢过去,她总是去坟边玩泥巴。
对于年节时的杀羊,她最感兴趣,从头到尾盯住杀的过程,看完不动声色,脸上有一种满意的表情。
在重庆,每一家的大水缸都埋在厨房地里,我们不许小孩靠近水缸,三毛偏偏绝不听话。有一天大人在吃饭,突然听到打水的声音激烈,三毛当时不在桌上。等我们冲到水缸边去时,发现三毛头朝下,脚在水面上拼命打水。水缸很深,这个小孩子居然用双手撑在缸底,好使她高一点,这样小脚才可打到水面出声。当我们把她提着揪出来时,她也不哭,她说:
“感谢耶稣基督。”
然后吐一口水出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这是天性。
天性往往会在自己的童年时代起就开始表现:
或热情,或冷漠,或多愁善感,或活泼可爱,或小鸟依人,或顽皮搞怪……
但像三毛这样表现得如此鲜明,还真是相当少见。
三、“三毛”与泰卦
父亲对三毛为什么要取这么个寒碜的名字不理解,才会问她。
三毛给出了两个答案:她是老二;与易经的卦有关。
这解释不仅没有满足父亲的好奇,还似乎使他更迷惑了,直到他写这篇序时也没想明白。到是三毛后来认的一个干爹在年6月所写《我的“女儿”三毛》中,讲得更清楚一些。这个干爹就是漫画《三毛流浪记》的作者张乐平先生。他是这样写的:
今年4月三毛来上海看我。我说,没有想到画三毛会“画”出个女儿来,这是真的,真的没有想到。
我知道作家三毛的时间不算短,大约是七、八年前吧,有人向我讲起台湾有位女作家,以我笔下的三毛作笔名,当时我总不信这个笔名同我画三毛有什么瓜葛。后来,有人把一本杂志拿给我看,上面确有她自己叙述笔名由来的记载,老朋友*苗子在会上也证实了这件事,这才信了。
至于三毛同我开始有联系,那就更晚些。是去年,我正病着,突然有位女青年找到我家,她叫袁志群,自称是三毛的外甥女,武汉《长江日报》工作,这次专程坐飞机赶来,为的是替三毛送一封给我的信。三毛这封6月12日发出的信写道:
“乐平先生:
“我切望这封信能够平安转达到您的手中。在我三岁的时候,我看了今生第一本书,就是您的大作《三毛流浪记》。后来等长大了,也开始写书,就以‘三毛’为笔名,作为您创造的那个三毛的纪念。
“在我的生命中,是您的书,使得我今生今世成了一个爱看小人物故事的人,谢谢您给了我一个丰富的童年……”
《三毛流浪记》是张乐平先生以上海流浪儿童生活为题材,在年创作的一部少儿漫画书,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为左翼文学代表作。
故事的小主角之所以取名“三毛”,是因为陈乐平先生自己在家中排行老三,算是一种自我调侃。
《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生活十分艰辛,却心地善良,形象也很酷,由此深深地感染了才刚刚三岁的陈平,在她小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一颗流浪的种子。
三岁的小屁孩陈平怎么会被感染呢?
因为陈平她们一共四姊妹,上面是大她三岁的姐姐,下面两个弟弟。中国社会历来重男轻女,两个弟弟在家庭中的地位自然会高一些,长女当然也会受到更多关怀,所以作为老二的陈平就有了十二分的妒嫉和不满,喜欢上张乐平先生创作的这个三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知道“老二如何可能叫三毛”的原因了吧?
是因为“老二就像夹心饼干,父母看见的总是上下那两块,夹在中间的其实可口,但是不容易受注意,所以常常会蹦出来捣蛋,以求关爱”啊。
是因为她自以为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这位可怜巴巴的三毛很像啊。
过去的家庭孩子太多,需要养家糊口的顶梁柱们,往往会忽略孩子们的感受,但在一些特别敏感的子女眼中,父母的举手投足及每一个眼神,可能都是她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