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详说六祖坛经第一集丨ldquo六 [复制链接]

1#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是《六祖坛经》的核心要义。何为自性?人如何了解自己的内心?怎样见性?对此,《六祖坛经》中有最核心的解答,其透过一则则生动的故事以及佛法真义,让我们在当下烦恼的生活中体会到本性,成就最智慧的自己,欢迎收听由中国民商书院首席传习导师扬子先生为您详细讲述的中国人自己的佛学经典《六祖坛经》。


  佛教共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种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的研究者穷尽一生,恐怕也难以阅尽所有的经典。


  我们今天讲的《六祖坛经》,可从名字开始说起。《六祖坛经》是唯一一部由中国人撰写的佛经,由中国人名字命名的佛教经典。我们分开两部分来谈一下这部经典的名称,经名是由“六祖”和“坛经”来构成。那么我们首先来讲一下六祖的来历。既然有六祖,必然此前当有始祖、二祖、三祖、四祖、五祖。这就需要从佛教的在中国发展的源流和历史说起。


  佛教有一位重要的人物,世人称之为佛、世尊、佛陀,他就是释迦牟尼。关于释迦牟尼,在《金刚经》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燃灯佛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这说明了“释迦牟尼”这个佛号是燃灯佛给他授记的,所以燃灯佛是一个古佛。后来,释迦牟尼离开了优渥的皇宫生活,苦行、深参,悟出人生大道:“奇哉奇哉奇哉!原来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贪著、分别、妄想而不能证得”,所以他证得了无上的菩提,就是无上的智慧。这与同一时期,中国的一个人物相似,他就是儒家的孔子。如今的孔庙或文庙里有大成殿,就是供奉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的。正如佛教证得了无上智慧的佛教集大成者——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证到无上智慧后,开始普度众生,所以就有人到中国来弘法、传教。那么,谁是到中国弘法禅宗大义的第一人呢?达摩祖师。中国南北朝时期,达摩祖师从印度洋一直北上,到达广州,落脚于法性寺(今光孝寺)。后来,六祖惠能落发、剃度出家之地也是法性寺。今天,广州光孝寺内有一座瘗发塔,即埋藏禅宗六祖惠能在光孝寺剃度时头发的地方。


  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正处于南朝梁武帝统治时期,当时的*治中心在南京。因为梁武帝尊崇佛教,所以达摩便去度化梁武帝,若能把皇帝度化,就相当于把全国百姓都度化了。梁武帝萧衍信佛、学佛,兴建了很多的寺庙,因此,佛寺也称“萧寺”。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江南春》中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讲的就是南京的寺庙(萧寺)。


  梁武帝与达摩见面,问:“我建了这么多寺庙,我有功德吗?”达摩回:“毫无功德。”那么,很多人就不理解了,梁武帝建了这么多寺庙,怎么能说他没有功德呢?皆因他一念生起了傲慢心。梁武帝觉得自己建了诸多寺庙,便是有功德,这是他的本意。所以他有贪著、有傲慢、有嗔恨心。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因此,达摩认为他与当朝的皇上缘分没有到。


  此后,达摩就到了少林寺。今天的少林寺有一个景点叫达摩洞。当时,达摩每天在洞里面壁。不久,有一个和尚来求佛、求法,但达摩不为所动。和尚为表诚心,在外等候许久,即使外面下着雪也不离开洞口。这个和尚就是慧可。后来,慧可见到达摩,达摩问他“你求什么法?”慧可说:“弟子心不安。”达摩回:“心不安,那你把心拿出来,我给你安心就行了。”慧可言下大悟。这种具有禅意的语言,叫“参话头”。慧可担心达摩不传法给他,为表诚心,他拿起剑把自己的胳膊砍掉了,喷出来的血把雪地染红了。


  后来,达摩传法给慧可,继承了达摩的衣钵,慧可成为二祖。再后来,二祖慧可把衣钵传给了三祖僧璨。僧璨常活跃于今天的安徽、湖北以及江西一带。三祖后来把衣钵传给了道信,也就是四祖。道信又把衣钵传给了五祖弘忍。


  从五祖以后,中国的佛教发生了重大改变,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首先提及一个概念,比丘,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称为比丘尼。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


  在印度佛教中,比丘也称“乞士”。“乞士”是释迦牟尼发明的化缘,就是我要与你建立联系,比如说我投了乞具,见到是美女,心想:那么漂亮!那么我接你食物那一刻,我的心动没动?动了,邪淫之心不可动也。具足戒就是这些妄想都要去掉。去掉并不是指压制自己的欲望,而是真正做到内心的妄想荡然无存、空空如也。若是遇到了一个奇丑无比的人,那也不应该有恐惧心理。没有性别之分,没有美丑之分。再比如,又遇到上一次奉食的人,如果那人吼道:滚,昨天来了,今天又来了。所以托钵化缘其实就是练心,有没有嗔恨心,有没有色心。对别人,你了解了他的种种不如意、痛苦,那么你是否生起慈悲心。


  在印度、东南亚一带,每家每户早晨都把饭菜放在一个特定的位置上。这是给赤脚僧人准备好的,僧人们也结队而来。这种现象形成了一个佛教文化的社会的广泛认同。与其不同,中国人会认为:怎么我给了你,你还继续想找我要?一而再,再而三。佛教是讲究与时俱进,入乡随俗的。因此,五祖做了重大的改变,就是开始建庙聚众授课,僧人到此过一种自食其力的生活,这是一大改造。第二个改变是不假外求。在行、住、坐、卧中找到佛教的真谛,修成人间正果。起心动念皆是修行,当下即是修行。这就为当下开悟的禅宗法门垫下基础,这是五祖的贡献。


  此时,六祖就出现了,就是在今天广东云浮的新兴县。其祖籍在今河北区域。我大概做了一些考证,在唐代,北方的卢姓是大姓,尤其是三国南北朝时期。但是在唐代,有不少的卢姓高官被贬谪流放到岭南,其中流放到新兴的不在少数。六祖俗姓卢,其父亲就是被贬官到岭南地区,作新州百姓,后娶妻生子,生下六祖。但在六祖三岁左右,父亲就因病去世,所以母子生活艰苦,六祖靠砍柴卖柴为生。


  有一天,六祖在卖柴回走的街头上看到一个人在读经,便问:“这是什么经?”回:“《金刚经》。”再问:“从哪里来?”对方答:“从蕲州(今*冈)*梅县东禅寺来,那是弘忍大师住持教化的道场,跟随他参学的门人有一千余人。”所以六祖便风餐露宿,经历一个多月来到了东禅寺,最后得到了真传。那么,得到真传的最典型的一个表征是什么呢?就是一首偈的诞生。因为五祖已经知道自己即将离世,就要传衣钵给他的弟子。于是,他就要求每个弟子根据自己的自性,来对佛法的参悟写一首偈。


  当时,东禅寺中有一名叫神秀的教授师,相当今天班长或者是学习委员,对佛法的教义,对师傅的教导,神秀是领悟最深的。神秀是后来北宗的代表人物,就连武则天也是要请他到皇宫里讲法。中国女皇帝武则天对佛法也颇有研究。“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首开经偈,便是武则天写的。


  北宗的神秀就是弘忍大师的大弟子。对作偈一事,众弟子都认为神秀是大师兄,他最懂佛法,所以大家都没有写。当时,神秀写的一首著名的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发现这首偈时,嘱咐不要擦掉,焚香供奉,让大家背诵。


  当六祖听到一位小沙弥蹦来蹦去诵读这首偈,便问这是谁写的。小沙弥回复是大师兄神秀所作,师傅让我们每天背诵,免落恶道。六祖意识到这首偈没有识得本性。为什么呢?“菩提本无树”,菩提是智慧,智慧怎么能用树来做比喻呢?“明镜亦非台”,心里没有明镜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下子证得了空性,空空如也,这就是他的本性。于是,六祖的感悟就得到了五祖弘忍的认证,衣钵就传给惠能了。


  《坛经》一名出自禅宗六祖惠能在唐仪凤元年(年)出家受戒的戒坛。此戒坛原为南北朝刘宋时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罗三藏创建,并立碑预言:“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至梁天监元年(年),又有智药和尚从印度航海归来,带回菩提树一株种植于戒坛的旁边,预言:“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真传佛心印法主也。”其后一如谶语所言,作为禅宗创始人的惠能在此出家,并开始在此开坛讲法生涯。《六祖坛经》就是把关于六祖成佛的路径以及感悟,汇编而成写的心学智慧。

敬请收听

详说《六祖坛经》

恍若“邻家小哥”的求佛之路

开播时间:年12月23日

播放平台:喜马拉雅

扫描下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