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阳明大传 [复制链接]

1#
刘文斌在哪家医院坐诊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王阳明大传

中国历史上被人们称作“两个半完人”之一,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完人是曾国藩。

他的文的一方面,他创立了心学,开宗立派,把三教合一,有大量的信徒跟随他。在武的方面,王阳明打仗为中国历史上武将排名前十位的将*,他从来没有输过。

王阳明年轻时也找不到方向,他先后学了五样东西。

他首先学的是侠客精神。

要学骑射。这是练武。

他就学词章,学李白、杜甫、苏东坡的这些词章,所以王阳明写诗很厉害。

又学神仙。

又学佛教,就是去参禅悟道。

十八岁那年,他去江西上饶拜访了一个大儒娄谅,娄谅告诉王阳明一句话,他说,“圣人必可学而至”,就是圣人也是人,圣人也可以学。“圣人必可学而至”,这句话一下子让王阳明坚定了信心,说我的目标不是佛老,我的目标不是骑射,也不是成为李白,我的目标是要做圣人。他的目标是要学孔子,要做圣人。所以孔孟从此成为他心中的偶像。

他二十五岁再去考的时候,又失败了。他说,“世皆以不第为耻,我以不第动心为耻”。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在那个时候就能说出这样的话,世上的人都以考不中为羞耻,我不以这个为羞耻,我以考不中了就动心为羞耻。

孔夫子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既可以过有钱的生活,也可以享受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也可以“绝粮于陈蔡”,还照样弹琴唱歌。所以他永远保持他的心是中正平和的,这就是圣人的不动心。所以王阳明在二十五岁的时候能说出这样的话,这个修为真的是相当不容易了。

圣人就是这个人走到哪儿,周围的人就会变好。比如说尧、舜、禹,他们走到哪儿,哪儿的人就变好,孔子走到哪儿,哪儿的人就变好,连近代的纳尔逊·曼德拉,他坐监狱的时候,把那些狱卒都能给搞好了,这就是圣人。所以王阳明到了那个地方以后,他就开始办学、聊天、教那些人,周围的人慢慢越来越喜欢他,变好了。

龙场悟道

刘瑾一直要杀他,所以王阳明脑袋上一直都有一种担心。这个人白天跟别人在一块儿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还可以,分散分散注意力,讲讲笑话,还挺好的。但是到夜里的时候,他就总觉得死亡的威胁会来临。一个人身上有着死亡的威胁的时候,他就需要想一些问题,来解决人生最终极的关于死亡的问题。王阳明发现自己还有怕死的心,他就觉得这很麻烦,为什么还会怕死呢?他就弄了一个石墩子,每天晚上在石墩子上打坐。就跟佛祖坐在菩提树下很像,每天晚上坚持坐在石墩子上,看着天上的星星,因为星星能够给人带来灵感,就打坐。

有一天晚上,他突然就手舞足蹈地跳起来,突然就狂了,特别高兴。周围的人就问,怎么了?怎么回事?这时候王阳明讲了一句特别重要的话,这句话就代表着龙场悟道精神,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圣人在哪儿?圣人根本不在外边,人人心中就自住着一个圣人。他的原话是怎么说的呢?龙场悟道的原话是说,“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他说,圣人就在这儿,圣人在每个人的心中,你根本不需要外求。我以前对着竹子求圣人,我觉得这太傻了,圣人就在每个人心中。所以他所说的“良知自在人心”,这个良知你就可以把它对应为佛性。

所以古代人批评王阳明说,他那根本不是新创的,他就是佛,就是佛法,他做的是佛法。古代人说谁是佛法是骂人,你知道吗?因为他们排斥佛老,他们认为佛老是异端,这是不对的。王阳明说,我不是佛老,我说的是良知,不是什么佛性。但每个人心中的良知是永远不变的,无论你是好人还是坏人,你心中都有良知在。

这就是王阳明龙场悟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然后他一下子变得开朗很多,因为他说我做事不需要任何担忧,我只需要凭良知去做事就行。我心中有什么想法,只要我念念处处好好地做事,不要有任何杂念,不要有私心。我们做事做得不好,是因为我做这件事的时候脑子里想的是那件事。那件事对于这件事就是杂念,我就好好把这事处理好就行,我的知行一体,都在这儿,这就搞定了。所以他就开始了人生转折,人生就越来越成功了。

后来在剿贼的时候,他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你看,这句话说得多带劲,我把山中的贼剿掉很容易,但是把你心中的贼,把你那些干扰良知的东西拿掉,这是特别难的一件事。

他还提出“在世上磨炼”这样的概念。就是古代儒生学东西,经常会学得变成了跟社会脱节的东西,而王阳明认为,什么叫知行合一?如果你知道了,但是你做不到,那不叫真知。如果你真的知道了,你就一定能做到。那么怎么代表你真的知道了?就是你真的做到了。这才叫知行合一。所以王阳明的叫法让很多儒生看到了希望,儒生不是那些被社会养着的人,儒生也是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他们也可以同样把圣人之学用在生活当中,用在*治当中,用在剿匪当中。

王阳明剿灭的过程很复杂,总结一下他是怎么做的。

第一个,王阳明特别擅于做宣传的攻势。他到任何一个地方,打仗之前一定先写一篇特别棒的文章。把这个文章发到贼窝里边去,就有很多匪徒说,这个人是个好人,咱们跟他走吧,然后就跑了,就不干了。因为他知道匪徒是被逼的良民,大量的匪徒是被人胁迫的良民,所以先写一封信,就把匪徒瓦解一部分。

然后第二个,他认为,不能剿匪成功的最大原因是有内奸,他特别重视情报工作。他既给匪徒那边安插情报人员,抓住匪徒过来审讯,然后把他们作为情报人员管理,又管着这边的情报不要外泄。所以他发明了十家牌法,十家牌法就是在每家每户的门上都要把你们家住的哪些人全都写下来,随时准备人们推门进去看。只要有人发现这里边有跟牌上不一样的人就要举报,举报就有功,不举报就有问题。所以他用十家牌法减少了内通匪患的可能。

然后怎么让士兵打仗用心呢?王阳明特别狠,曾国藩打仗就是跟他学的。王阳明说,士兵不敢卖死命往上打,唯一原因是怕,他怕死。怎么能够让他不怕死?那就是往后退死得更快。他要么怕前面的人,要么怕后面的人,他必须得找一个怕的,他如果不怕的话,肯定不往前冲。所以王阳明打仗,后边永远是一排刀斧手,只要往后退就杀掉。

王阳明这一辈子,我觉得他活得充实,而且特别富有创意。就是他永远在干一些和周围的人不一样的事,他敢于创新,敢于挑战,连朱熹这样当时有统治性地位的学者,他也敢于针对他的言论进行怀疑,而且独创性地创造出心学。

心学当中有几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叫致良知,它是王阳明在四十来岁的时候才提出来的一个概念。从禅宗的角度讲,就是你心中的主人翁何在?禅宗让你寻找内心的主人翁,致良知就是让你寻找,你是不是凭着心中的佛性做事?或者用我们读书会的人都能理解的话来讲就是,你做事的时候有没有正念?你是不是念念都在兹?你讲书的时候都在讲书,这样就能够把书讲好。如果讲书的时候想着中午吃盒饭,那就未必能讲好。所以王阳明在评判的时候就是评判,讲课的时候就是讲课。

所以他和宁王不一样的地方在哪儿?宁王是不是多思多虑?宁王各种各样的事都要考虑,瞻前顾后,什么都怕,王阳明一心一意地说打败他,那就是打败他,别的事可以不用考虑。所以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人的生活就变得有利、简单得多。心学之所以能够获得那么多的欢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不是个空中楼阁似的理论,它在现实生活中特别管用。

王阳明这个人一生当中的事业、贡献和理论体系。致良知,知行合一,在世上磨炼。

上以摘录樊登读书,更多内容移动到樊登读书APP,樊老师的事情很有意义,每年看50本书,真的很有必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