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游记梅建林参观南京博物院与牛首山佛顶宫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得好吗         http://m.39.net/pf/a_6706972.html

本文字数:

编者按:

禅是生活,生活离不开诗。诗是美学,美学离不开禅。从本性上说,禅是出世,诗是入世。诗只有在具备禅境,可以用来体现“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神之于心,了然境像”那样一种空灵意境的时候,才是真正的诗。而禅也需要以诗载道,用诗偈开示众生,显然畅达得多。

本文整理自--冯学成《明月藏鹭》

毗舍浮佛偈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品析:这位毗舍浮佛,是过去庄严劫千佛中的最后一尊,其偈语大意是同此心,同此理。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佛教认为,人生乃至宇宙,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四种根本元素构成的,人们因这“四大”和合而有,故身非实有;“四大”分散时,我们这个身体也就随之消失。而我们的心这个主观的精神存在呢?原本空空如也,什么内容也没有,如同镜子一样。但外面有“境”,对境就“生心”,心意识的活动才得以展开。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既然是“心本无生”,因境有而有,那么如果心前之境空无了,那么心意识的活动、内容也就没有了,以空对空嘛。而世间的罪福、荣辱、得失等一切精神的、行为的现象,都是心与境相对互生的产物,本来就如梦如幻。既然心与境都空无了,那么罪福等一切现象,也会随之而起,随之而灭的。

图片来源:腾讯新闻

六祖慧能(一首)

见性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品析:六祖慧能大师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禅宗虽说是达摩大师西来,传佛心印,但慧能大师之前五祖,都是一脉单传,并没广开法门、流布天下。而禅宗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一大纲,也是在慧能大师之时,才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推展开来。

六祖一樵夫出身,尚未出家,又没有文化,能在五祖弘忍大师的众多杰出弟子中脱颖而出,独得达摩衣钵,在丛林中被传为佳话。这一首偈颂,在当时独秀于林,如龙吟虎啸,使当时的佛教精神为之一新。

六祖大师的这首诗偈,原是针对五祖的首席弟子神秀而发。五祖在传法前,一反过去秘传的先例,而公开在弟子中选贤任能,要大家作偈呈心,优秀合格者,则传给达摩衣法。神秀在五祖门下是众望所归,也是当仁不让,于是就呈上了这么一首偈子: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是一首常规的“见道偈”,也是修行的正路,于理于法,都无可挑剔。只是有一条,神秀对于“道心”还需要去“拂拭”,这就显得他并未在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没有了脱,仍处于用功的阶段。而六祖大师的就不同了,他这首诗偈,如同过来人一样。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菩提智慧,只针对世间烦恼而有,若无烦恼,哪来菩提,菩提又有何用呢?正如祖师们所说:“既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六祖大师这里,就比神秀潇洒自在多了。对照前面的七佛偈,不是优劣自明了吗?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里,心物两遣,一切皆空,内无心,外无境,不像神秀还夹在心境之中苦苦用功,显示了六祖大师尚未得法,已本具祖师资格了,五祖不把衣钵传给他,又传给谁呢?佛法还会有私心吗?六祖大师得到了达摩衣法,就具有了合法的、公开传法的资格。遂以他至高无上的智慧,以他妙应万机的方法,揭开了中国禅宗发展的序幕。从此,禅宗就在中华大地上轰轰烈烈地推展开来。

本公号原创文章欢迎转发朋友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