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腊八节漫谈 [复制链接]

1#
新疆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今日是腊八节也是大寒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南方大部分地区最冷的一天。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

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据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释迦牟尼在成佛以前,弃位出家,经过了六年的苦修苦行,乃至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身体变得极度瘦弱。终于觉悟到:世间的人们追逐物欲,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过份享乐,固然无法达到解脱;而一味的执着于苦行,只使肉体上受苦,也是徒增对于身的执著,也是没有办法证悟的;只有舍弃苦乐二边,才能进趋大彻大悟的菩提大道。于是,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从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连禅河,洗去身上的垢秽。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素日里看见释迦牟尼如此虔诚苦修,心中甚是感动敬佩。于是献上乳糜,礼拜奉献。

释迦牟尼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自此,释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彩焕发。之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高大茂郁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端坐思维并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如此,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时至腊月初七日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释迦牟尼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世、未来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腊月初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从此,腊月初八,释迦牟尼佛的成道之日,便成为佛教的一个盛大、隆重的纪念日,腊八节既由此而来。

话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根基在儒释道三教文化。

然而三教真的差别那么大吗?其实,一切的差别,只为人们所见不同,为外相所迷而已。迷而妄执,故有争斗。没有分别心,才是真正的修行。应如何消除分别心呢?透过“凡所有相”而明心见性。觉悟自性,则三教为同,不悟自性,则三教为异。

北宋道长张伯端在《悟真篇》中指出:“教虽分三,道乃归一。”开创了全真教的王重阳力推三教合一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道不通于三教,非道也。

儒家的大成者王阳明,在儒、佛、道三教合一观念的变迁中,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援引佛教、道教入儒学,创立心学,即由禅宗“即心即佛”发展而来。至此,三教基本融会贯通,相异性不异也。

倡导“吾心即是宇宙,宇宙既是吾心”的南宋思想家陆九渊说:“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这也就是孟子说的:“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华严经中说,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三界四相,惟一梦心。梦心醒处幻身融,千差万别一时通。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而观,不独三教本来一理,无有一事一法,不从此心之所建立。三教最后之所以能够融合,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儒教、释道,真正彻悟后都会发现,原来一切都不过是同一自性所流露,原来三圣本一,应机而化,三教本一,随缘而教。

《虎溪三笑图》南宋佚名作

东晋时有位高僧法号慧远,隐居在庐山东林寺中,潜心研究佛法,为表示决心,就以寺前的虎溪为界,立誓约:“影不出户,迹不入俗,送客不过虎溪桥。”有一次诗人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过访,三人谈得极为投缘,不觉天色已晚,慧远送出山门,怎奈谈兴正浓,依依不舍中送出一程又一程,忽听密林中虎啸风生,才发现,早已越过虎溪界限了。三人相视大笑,执礼作别。后人在他们分手处修建“三笑亭”以示纪念,并写有一联: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倘若真的能见诸相非相,当的见如来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