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每日一偈普贤行愿品亦常入佛境界中,如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检查需要做什么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23/5782089.html

偈颂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愿我在一念中见到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而且恒常入于佛的微妙境界,具足如幻解脱的威力。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一念极短,这里一念有两种:一种是从时间上来讲,极短的时间叫“刹那”,这个刹那的一念;还有一种叫“成事刹那”,就是做完一件事情,比如我们看见一个杯子,或者是想了一下佛,这样一个念头。这个成事刹那可以比较长,可以含有好几个极短刹那。

“一念见三世”,对于一个凡夫来讲,是无法在一刹那、极短的时中可以见到圣道,为什么呢?因为心粗,无法缩短到这样的一个极短的时间。这里讲的是修道位的菩萨,能“一念见三世”,所见是三世——过去、未来、现在,时间非常久远,范围很广,见到了一切的人师子——所有的佛的庄严身。

“亦常入佛境界中”,佛的境界是什么?佛所行境,主要指的是现量。佛都是现量,他唯有现量,他对境都是用现量去了解所知境界。有些境界我们也是可以现量了解的,比如我们眼前的杯子、桌子等等。

这里说的“亦常入佛境界中”,特指佛不共的这些境界,一般的凡夫无法见到,声闻缘觉以及凡夫菩萨,乃至一般的圣者菩萨都无法见到这些境界。

见到佛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见到佛本身,除了可以让我们种下殊胜的习气、消除业障,还可以使我们有供养承事的所依,但主要的是为了听闻佛陀的教言。听闻教言是为了能够了解佛所知的证量,能够入佛知见。

要一刹那见到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对凡夫人来说是很困难的。在一般人看来,要见到现在佛还是可以的,可是过去和未来不同于现在,怎么可能同时见到三世佛呢?但对大菩萨来讲,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

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万法在胜义中是了不可得、远离四边八戏的,在世俗中是现而无自性的,跟幻化没有差别,既然一切显现都是幻化无实的,那当然可以一刹那见到三世诸佛。

了知诸法如幻非常重要。《大宝积经》云:若了一切法,皆同于幻化,是人则能现,百亿诸佛身。如果有人能通达一切法都如同幻化,这个人就能变现百亿佛身,此人也能得到诸佛菩萨的不可思议境界。

一则故事:

唐朝时期,一个书生姓卢,字萃之,别人称之为卢生。

一年,他上京赶考,途中在邯郸的旅馆里投宿,遇到了一个叫吕翁的道士,并向他感慨人生的穷困潦倒。吕翁听后,从衣囊中取出一个枕头给卢生,说:“你晚上睡觉时就枕着这个枕头,保你做梦称心如意。”

这时天色已晚,店主人开始煮*米饭。卢生便按着道士说的,回到房间睡觉,他很快睡着了。在睡梦中,他回到家中,几个月后,还娶了一个清河的崔氏女子为妻,妻子十分漂亮,钱也多了起来。

卢生感到十分喜悦。不久他又中了进士,多次层层提拔,做了节度使,大破戎虏之兵,又提升为宰相做了十余年。他先后生了5个儿子,个个都做了官,取得了功名,后又有了十几个孙子,成为天下一大家族,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然而到了80多岁时,他得了重病,十分痛苦,眼看就要死了,突然惊醒,才知是一场梦。

这时,店主煮的*米饭还未熟。卢生感到十分奇怪地说:“这难道是场梦?”

吕翁听了便说:“人生的归向,不也是这样吗?”

经过这次*粱一梦,卢生大彻大悟,再不去想进京赶考了,反而进入深山修道去了。

《莲池大师七笔勾》中写道:“独占鳌头,谩说男儿得意秋,金印悬如斗,声势非常久。嗏,多少枉驰求,童颜皓首,梦觉*粱,一笑无何有。因此把富贵功名一笔勾。”

线上随喜

盖闻欲种福田,无过斋供最胜;希登觉岸,莫如布施为先。是故贫婆以一饭而为忉利天王,昔人施七钱得报金轮皇帝。苟能具严精洁,奉万德之慈尊,心起虔诚,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无虚弃,德有攸归,多臻福慧于今时,早脱尘劳于异日!

长按左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