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老黄山的年味rdquo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治疗那最好         http://m.39.net/pf/a_4781955.html

*山气象台年1月20日天气:晴17℃/0℃

今天腊八了,过了腊八就是年,好巧:

“今年的腊八和大寒是同一天!”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腊八这天不光要喝腊八粥,还要注意:“祭祀”和置办年货:

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

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

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

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听家里老人说,

过去咱*山人过年,

有各种各样的习俗,热闹老多了!

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灯节结束,

热热闹闹持续整整一个多月!

*山人过年,

又分为备年、过年、贺年三个阶段。

腊月里备年货、除夕烧年夜饭、

初一去庙里烧头香~

初二拜年、初五接财神、十五赏灯……

这些习俗已成为老*山的一部分!

只可惜很多*山人已经渐渐淡忘,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曾经的*山年味吧~

在*山每年腊月的时候,

家家户户都会开始为“过年”准备年货,

比如……

灌香肠

这个食物应该很多家庭都准备好了

每年腊月开始菜场排队

灌香肠的人就特别多了

灌好后还需要晒上一短时间

所以早早准备,过年吃刚刚好

香肠大多都是手工灌制

肉食者只要是肉就不挑食

所以

你家香肠晒好了吗?

做米粿

在徽州乡村里,米粿是年货必备之一

过年时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上千个米粿

把米粿放在水里浸泡保存

可以吃到来年的清明节

做米粿时街坊邻居一起帮忙

做好了又给每家都送点

俗称“发喜粿”

希望来年家家都平平安安、和和美美

打年糕

打年糕迎新年是徽州传统之一

打年糕是一项苦力活

需要家里的青壮年才能做

一桶年糕打下来,通常已经是汗流浃背了

“年糕”与“年年高”谐音

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这也便成了徽州民间

祝福亲朋好友年年登高的“好口彩”

做豆腐

在徽州农村

老辈子家家户户都要做豆腐

做好的豆腐除了留给自家过年吃的

还要送给亲朋好友

还记得当时过年做豆腐的时候

印象最深的是做完之后大锅有一层锅巴

其实就是豆浆糊上的一层

焦*的,弄下来加点小葱醋香油等作料

一小碗,那吃着才叫人间美味

红包糖

徽州人过年

果子盘里必不可少的一样糕点

那就是“红包糖”

红包糖又叫命名为“顶市酥”

实际上就是“市上顶顶好的酥糖”的意思

徽州习俗

过年时家家都把小红纸包糖装在果子盒里招待客人

到亲戚家去拜年一定要送上麻酥糖

徽州民谚曰:“拜年不带麻酥糖,请君不要进厅堂”

做米酒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所以一到冬天

徽州乡村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酿造米酒

准备好糯米、酒曲

先将糯米浸泡半天,然后将糯米放在木甑里

架在铁锅上,用柴火蒸

一段时间后,炊烟袅袅

满屋子都飘着糯米的清香

将拌了酒曲的糯米装进坛子里

然后将坛子密封,用棉被包裹

放在家里最暖和的角落里,等待发酵

人们总会趁着冬闲多做几坛米酒

在过年时

热上一小碗,喝上一小口

驱寒暖胃,简直人间美味

茶叶蛋

茶叶蛋是*山很常见的东西

惯穿整个年必吃的美食

圆滚滚的茶叶蛋像是一个个“元宝”

每家每户都会为来拜年的人准备

果一尬“鸡子”

作果一尬添!

恭喜发财过大年!

咸肉咸鱼

爱好这一口的家庭

每年到这个时候都会一次性准备很多

用食盐腌渍过后的鱼和肉

美味可口,还可以长期保存

因此深受大众喜欢

咸肉可以用来蒸、炒、烧汤…

可以说是非常百搭了~

冻米糖

依稀记得小时候过年

会有专门的师傅上门来加工炒米

加铁砂翻炒,然后倒出来,滤掉铁砂

还得再炒一次才能成为膨胀的炒米

除了以上

曾经*山人腊月里还会做些啥呢?

掸檐尘

在*山,从腊月下旬起至除夕

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

用长柄扫帚掸掉

屋顶四角及墙上灰尘、蛛网,称“掸檐尘”

掸檐尘是个隆重的事情

儿时是要一起帮忙的

老话说“越掸越发”

在*山话中,“尘”与“陈”谐音

所以也叫“掸陈”,寓意掸除“晦气”

同时,这一阶段

人们都要剪指甲、理发、洗澡、拆洗被褥

擦洗器皿,干干净净,辞旧迎新

祭灶神

农历腊月二十三

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

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

这天晚上,每家每户或祀灶神于堂

更多的是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头上

供上好鱼好肉、酒、果,十分丰富

祭灶日这天,灶上要有甜食

又甜又粘的“糖衣炮弹”,让灶王爷只说好话

备年货

进入腊月,贤惠的妈妈们要开始购置起年货了

糕点类、腊味类、糖果类、礼盒类等

以前都是过年必备的零食

现在买的东西比以前更高档

各种坚果、包装零食,应有尽有

年前的一两个星期

*山各大超市、菜场都会比往常拥挤太多

采购年货是过年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

小编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听说要买年货

兴奋到流泪!

因为可以一直吃,吃到春节

添新衣

每到过年

*山人都讲究穿新衣

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买新衣服

旧时讲究直接让裁缝做

全家上下,全身上下都是新的

也有送旧迎新的意思

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

所以儿童大多穿着大红色衣服

年轻女性也满身红艳

所以,在新年来临之前

一定要准备好新衣服

走亲访友,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些

一年到头精气神满满

贴春联

贴春联应该不仅仅是*山这边的春节习惯

不同的年画代表着不同的寓意

比如:贴在水缸上,象征年年有余(鱼);

贴在米囤上,象征五谷丰登;

客堂上悬挂福禄寿三星图,

象征子孙满堂、长命富贵。

大街小巷里

家家户户里里外外喜气洋洋

为新一年祈福

你还有哪些印象深刻的过年习俗吗?

欢迎大家留言交流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