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今天是植树节。应景说说树与禅,我想到了数年前,有位禅友问:“我只读佛经,不皈依可不可以?”我摇了摇头。“皈依不就是一个形式吗?强调这个形式,不是佛陀反对的‘著相’吗?”我呵呵一笑,反问他:“做什么事,有什么规矩。强调皈依固然是执著形式,你强调不皈依,不也是被这个形式束缚了吗?”他听了一愣。“你说的没错,皈依是个形式。但这个形式有存在的意义,皈依的过程好比植树,皈依好比你为种下了一棵菩提树。”02这段对话,让我回想起我为自己种下菩提树的故事。二十八年前的4月,周末,清晨,我与两位学兄从石家庄出发去赵县。三辆自行车,三个青年人,一路狂飙,两个多小时就到了柏林寺。远远地,望见了寺院的红墙。在寺外存放好车子,我们买票步入山门。通往大殿的甬道两侧,是生机勃勃的古老柏树。甬路西侧,是崔嵬高拔的赵州塔。寺内正大兴土木重建殿堂,普光明殿前,拜台上堆放着刨圆的树干,周围散落着刨花。站在殿外瞻仰殿内的汉白玉佛像时,忽然,有人说:“老和尚来了!”闻声望去,大殿西侧,远远走来一位身材高大的僧人。一路走,僧衣下摆一路随风摇摆。渐渐走近,看清他白净的面皮、和煦的笑容。在他走到跟前时,我学着他人向他双手合十,请教道:“师父,如果我想学佛,怎么学?”他停下脚步,微笑着打量了我几眼,“学佛,就先要皈依。”“什么是皈依啊?”“如果想学佛,你们先到后面随喜(参观),中午在这里吃个饭,然后,我给你们授皈依。”我与同学交换了一下意见,他俩也愿意。柏林寺大殿后面,只有几排矮房子。转了一会儿,就没得看了。我们找棵古柏树,坐在树荫里,等中午到来。那时,我们不懂寺院用餐的规矩,也不知道可以去斋堂用餐。那天,也没去寺外吃饭。进寺要门票,吃饭回来要不要再买票,我们吃不准。还好,寺里11点多用午餐。没等多大会儿,一位年轻僧人径直朝我们走来。“是你们要皈依吗?”站起来回答:“是。”“好!跟我来。”虽说去“皈依”,但“皈依”到底是怎么回事,一头雾水。年轻僧人行走疾如风,我们快步跟在后面,生怕落下。心有疑问,也没法问。不一会儿,绕过两排平房,我们来到寺院最北边。那里还是一排平房。中间的一间,房门敞开着。年轻僧人停下脚步,“师父,我找到他们了。”03对皈依的意义领会更深,是在年的元旦。那天,在湖北*梅四祖寺,我随喜见证了同行友人在净慧长老座下皈依三宝的全过程。师父做有关皈依的开示时,我遥想起上面那段自己皈依时的懵懂经历,得以重温皈依的意义。师父说:“皈依,不是皈依某一个人,而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在皈依三宝这件事情上,师父只是一个引路人,一个见证者。皈依之后,你们开始走上培养慈悲心、发起菩提心的解脱之路。在这条路上,你们要尊重每一位僧人,并且将他们视为前行途中的导师……”“从皈依这一刻开始,人不再流浪生死,好比迷途的孩子找到了家的方向;找到了方向,就要努力去做;肯努力去做,就是出离生死轮回的开始。在这一生中,你们不仅要让自己出离轮回,也要想办法帮助他人出离……”“从皈依这一刻开始,你就不再单纯地属于你自己了,你是属于这整个世界的。所以,以后再考虑事情,也不要再局限于自我,而是要考虑到所有的有情众生……”04佛陀是在菩提树下禅坐觉醒的。树虽然沉默不语,却是觉醒的助缘。不仅菩提树,大地上的每棵树,都像一位站立着的禅者。树喜欢让自己枝叶繁茂,以便在烈日下布施绿荫,风雨中布施安宁。树坚定地扎根大地,如同持戒的人安住于心灵的大地。小时候,我曾在一棵杨树上划下一道伤疤。没想到,这道伤疤,后来成为一只睁大的眼睛。这只眼睛看着我来来去去,但从没给我怒视、仇视。树是忍辱的。所有的树,大的或者小的,站在大地上,努力地生长,以便去抚摸高处的天空。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它们深深向上札根,向上伸展臂膀,像禅者的精进。日晒,月照,沙尘暴,风雨雪霜,树都坦然接受,像随缘不变是禅定中的禅者。如果是一棵果树,它还能将所遭遇的一切接受下来,化为果实。这是树的智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禅者的“六度”,也是树的“六度”。在自己的心地里,种一棵菩提树吧!马明博
赏-随心;转-随缘;赞-随喜